骨髓炎的病因
骨髓炎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创伤和机体免疫力相关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也可致病,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开放性骨折、医源性创伤可引发骨髓炎;先天性免疫缺陷、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因免疫力问题易患骨髓炎。
一、细菌感染相关病因
1.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导: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约占所有骨髓炎致病菌的50%左右。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部位引发感染,例如当人体皮肤黏膜有破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侵入体内,若此时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就有可能随着血流播散至骨骼,在适宜的环境中定植繁殖,导致骨髓、骨皮质和骨膜等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患上骨髓炎;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衰退,也较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侵袭引发骨髓炎。
2.其他细菌感染情况: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也可引起骨髓炎。链球菌感染引发骨髓炎相对较少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比如皮肤链球菌感染后,细菌可通过血流传播至骨骼;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骨髓炎多与肠道感染相关,当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时,就会导致骨髓炎症。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所以更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引发骨髓炎,其中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感染导致骨髓炎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创伤相关病因
1.开放性骨折引发:开放性骨折是导致骨髓炎的重要创伤因素。当骨折部位皮肤破损,外界的细菌容易直接侵入骨骼,从而引发骨髓感染。例如,车祸导致的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暴露于外界环境,细菌很容易污染骨折部位,若伤口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就极大增加了骨髓炎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由于骨折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常伴有基础疾病,开放性骨折后发生骨髓炎的概率更高;儿童发生开放性骨折后,因其自身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皮肤等屏障相对薄弱,也需要特别注意预防骨髓炎的发生。
2.医源性创伤相关:一些医疗操作也可能导致骨髓炎,比如骨科手术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可能进入骨骼引发感染;或者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成为细菌定植的场所,长期存在感染隐患。糖尿病患者本身机体抵抗力差,在接受骨科手术等医源性创伤后,发生医源性骨髓炎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和机体对细菌的清除。
三、机体免疫力相关病因
1.先天性免疫缺陷: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会使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引发骨髓炎。例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由于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不能有效杀灭被吞噬的细菌,导致细菌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可能播散至骨骼引起骨髓炎症。这类患者从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反复的感染表现,骨髓炎是其中较为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需要长期密切关注免疫系统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
2.后天性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的感染,包括骨髓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衰退,也是后天性免疫力低下的高发人群,更容易发生骨髓炎。此外,患有艾滋病等严重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骨髓炎的概率大大增加,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