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创伤性关节炎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减轻负重与物理治疗(如膝关节水疗水温35-37℃、每次15-20分钟、每周2-3次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需注意个体反应及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关节腔注射治疗(玻璃酸钠每周1次、4-5次为一疗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手术治疗包括关节清理术(年轻活动量大者术后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截骨术(纠正力线不良,儿童需谨慎)、关节融合术(关节破坏严重等无效时用,老年防深静脉血栓)、人工关节置换术(终末期有效,术后规范康复,肥胖患者术前控体重)。
一、非手术治疗
1.减轻负重与物理治疗:对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减轻受累关节的负重至关重要,比如肥胖患者应合理控制体重以减轻关节负担。物理治疗可采用热疗、水疗、超声波、针灸等方法,热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水疗借助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重,同时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超声波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针灸能调节机体气血,改善关节功能。以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为例,进行水疗时,水温一般控制在35~37℃较为适宜,每次水疗时间约15~2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
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药物,如[具体非甾体抗炎药1]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但需注意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且长期使用可能存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对于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密切关注胃肠道黏膜保护,可同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3.关节腔注射治疗: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等药物,玻璃酸钠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注射后能增加滑液黏稠性和润滑功能,保护关节软骨,减少磨损。一般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4~5次为一个疗程。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注射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玻璃酸钠注射可能对血糖有一定影响。
二、手术治疗
1.关节清理术:适用于关节内有游离体、滑膜增生明显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技术,清理关节内的炎性滑膜、破碎的软骨碎片及游离体等,改善关节内环境,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尤为重要,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术后1~2天即可开始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1周后逐步增加主动活动范围。
2.截骨术:主要用于纠正下肢力线不良的患者,如膝内翻或膝外翻的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通过截骨改变力线,使体重分布更均匀,减轻病变关节的负荷,从而延缓关节炎进展。对于儿童患者,截骨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评估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3.关节融合术:适用于关节破坏严重、疼痛剧烈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通过手术使关节固定,消除疼痛,但会牺牲关节的活动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关节融合术后需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及踝泵运动等。
4.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终末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一般术后1~2周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被动和主动训练,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于肥胖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积极控制体重,优化身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