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是由于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的疾病,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可复性肿块,可能出现腹痛、呕吐、阴囊红肿等症状,长期不治疗可能影响生育。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注意饮食、避免哭闹、注意保暖、定期体检等。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如果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以下是关于小儿疝气的一些常见问题解答。
一、病因
小儿疝气的发生与鞘状突未闭有关。当鞘状突未完全闭锁时,腹腔内的小肠、网膜等组织可通过未闭的鞘状突进入腹股沟或阴囊,形成疝气。此外,小儿疝气的发生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小儿疝气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2.先天发育不良:小儿腹膜鞘状突闭锁不全或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导致疝气的发生。
3.其他因素:如剧烈哭闹、便秘、咳嗽等,可增加腹内压力,促使疝气的发生。
二、症状
小儿疝气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腹股沟或阴囊可复性肿块:在小儿哭闹、剧烈运动、站立或咳嗽时,腹股沟或阴囊处出现肿块,肿块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有时会降入阴囊。在平卧或休息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缩小。
2.腹痛、呕吐:如果疝气发生嵌顿,可导致肠梗阻,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3.阴囊红肿:如果疝气发生嵌顿时间较长,可导致阴囊红肿。
4.影响生育:如果疝气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影响睾丸的发育和功能,导致不育。
三、诊断
小儿疝气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疝气。此外,医生还可能会建议进行B超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疝气的类型和病情。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小、疝气症状较轻的患儿,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疝气带压迫和中医中药治疗。疝气带压迫可阻止疝气的突出,但不能治愈疝气。中医中药治疗可缓解疝气的症状,但也不能治愈疝气。
2.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疝气症状较重的患儿,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儿,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小儿疝气的首选方法。
五、预防
1.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2.避免哭闹:尽量避免小儿哭闹,以免增加腹内压力。
3.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预防感冒咳嗽。
4.定期体检:按时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疝气并治疗。
六、注意事项
1.避免剧烈运动: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2.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按时复诊: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4.注意观察:术后应注意观察患儿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七、特殊人群
1.早产儿:早产儿的腹肌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疝气,应特别注意。
2.有疝气家族史的患儿:有疝气家族史的患儿发生疝气的风险较高,应更加关注。
3.肥胖患儿:肥胖患儿的腹部脂肪较多,更容易发生疝气,应注意预防。
总之,小儿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发现患儿有疝气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同时,家长也应注意预防,避免患儿发生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