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阑尾炎是什么意思
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由阑尾管腔梗阻继发细菌感染所致,阑尾肿胀明显、表面充血且有脓性渗出物,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小脓肿形成。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管腔梗阻致压力升高、血液循环受影响,进而细菌感染使炎症向全层发展。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体征包括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治疗原则是确诊后通常建议手术切除阑尾,特殊人群需依情况处理,保守治疗易复发,情况允许时尽早手术。
一、发病机制
1.管腔梗阻:阑尾管腔细长,开口狭小,容易被粪石、异物、寄生虫等堵塞,导致管腔梗阻。管腔梗阻后,阑尾黏膜继续分泌黏液,使阑尾腔内压力升高,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例如,儿童可能因进食不注意吞食小的异物造成阑尾管腔梗阻;老年人则可能因肠道功能紊乱、粪石形成等导致梗阻。
2.细菌感染:梗阻后,阑尾内的细菌大量繁殖,主要为肠道常驻菌,如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细菌侵入阑尾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炎症逐渐向阑尾全层发展,形成化脓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始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且可逐渐加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常以哭闹、拒按右下腹部等表现为主;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腹痛可能不典型,疼痛程度可能较轻,但病情发展可能较快。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若炎症较重,体温可升高至39℃甚至更高。同时可能伴有乏力等全身表现。
2.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化脓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部位固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反跳痛:腹膜受炎症刺激时出现反跳痛,提示阑尾炎症已波及浆膜层。
腹肌紧张:阑尾炎症累及壁层腹膜时可出现腹肌紧张,但小儿、老年人、孕妇、肥胖、虚弱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腹肌紧张可不明显。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如上述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检查。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计数多在(10-20)×10/L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可高达80%-90%。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的脓肿等情况,有助于诊断,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化脓性阑尾炎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腹部CT:对于诊断化脓性阑尾炎的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对于位置较深或肥胖患者,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的情况等。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化脓性阑尾炎,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即阑尾切除术。手术可以迅速去除病变的阑尾,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如形成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对于一些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先采取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后容易复发,所以在患者情况允许时仍建议尽早手术。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阑尾壁较薄、穿孔率高,更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老年人患化脓性阑尾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尽早评估手术可行性;孕妇患化脓性阑尾炎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