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和结肠癌的鉴别
结肠炎与结肠癌在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上有不同特点,可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方面对两者进行准确鉴别,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全面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诊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应依鉴别要点细致判断。
一、临床表现特点
1.结肠炎:
年龄与性别:不同类型结肠炎好发年龄与性别有一定差异,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而一些感染性结肠炎,如志贺菌引起的结肠炎,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消耗性表现,发热多为低热等。病程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2.结肠癌:
年龄与性别: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症状表现: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性状改变,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开始为隐痛,后逐渐加重;还可出现腹部肿块,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肿瘤转移时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等。
二、内镜检查表现
1.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见多发性浅溃疡,表面附有脓性分泌物,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缺血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与缺血程度和时间有关,急性期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好发于左半结肠。慢性期可见黏膜萎缩、瘢痕形成等。
2.结肠癌:
内镜下可见肿瘤呈结节状、溃疡型或浸润型等形态,肿瘤表面可有糜烂、溃疡,边界不清,周围黏膜皱襞中断、变形,病变多为局限性,非连续性分布。
三、影像学检查表现
1.结肠炎:
钡剂灌肠:溃疡性结肠炎可见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肠壁边缘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后期可呈铅管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可见病变肠段黏膜皱襞增粗、紊乱,肠管痉挛,晚期可出现肠管狭窄等。
CT或MRI:可显示肠壁增厚等情况,但对于结肠炎的诊断,内镜结合病理更具确诊价值。
2.结肠癌:
钡剂灌肠:可见肠腔内肿块,表现为充盈缺损,肠管狭窄,黏膜破坏等;对于浸润型结肠癌,可见肠管僵硬、狭窄,病变范围较长。
CT或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有无肠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病理组织学检查
1.结肠炎:
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腺体排列紊乱等炎症性改变,但无肿瘤细胞。
感染性结肠炎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病理表现有相应特点,如细菌感染性结肠炎可见黏膜组织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找到病原菌。
2.结肠癌:
病理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如腺癌等,可见肿瘤细胞呈巢状、腺管状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侵犯肠壁肌层甚至外膜等,与结肠炎的病理改变有本质区别。
通过以上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对结肠炎和结肠癌进行准确鉴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的患者,均应遵循上述鉴别要点进行细致判断,以保障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