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疝是什么
斜疝是腹外疝常见类型,由腹腔脏器等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突出形成,发病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有关,不同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等,嵌顿时有相应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年老体弱等禁忌手术者可戴疝带,一般确诊后建议手术修补腹壁薄弱区。
一、发病原因
斜疝的发生主要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这两个因素相关。腹壁强度降低常见于先天性因素,比如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闭等;也可见于后天性因素,像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等导致腹壁组织缺损。腹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这些因素会促使腹腔内的脏器等从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斜疝。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由于先天性解剖因素,腹壁强度相对较弱,若有频繁啼哭等情况,腹内压力增高,就容易发生斜疝;成年男性因为腹股沟管解剖特点等因素,相对也有一定发病风险;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有慢性咳嗽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腹内压力增高的机会多,斜疝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有腹壁手术史、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等的人群,腹壁强度可能已受影响,也是斜疝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是斜疝的主要临床表现。通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肿块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肿块回纳后,用手指通过阴囊皮肤伸入浅环(腹股沟管外环),可感觉到浅环扩大、腹壁软弱;此时嘱患者咳嗽,指尖有冲击感。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内环),让患者站立并咳嗽,疝块不再突出,松开手指后疝块又可突出。
2.特殊情况:如果斜疝发生嵌顿,也就是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回纳。嵌顿内容物如果是肠管,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对于婴幼儿斜疝,由于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所以临床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表现为腹股沟区肿物,哭闹、排便等腹内压增高时明显,安静、平卧时可缩小或消失。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如上述检查浅环、深环以及肿块回纳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初步判断是否为斜疝。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超声检查等,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尤其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或者需要鉴别诊断的情况有帮助。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斜疝一般不能自愈,确诊后通常建议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补腹壁的薄弱区,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方式有一定差异,例如婴幼儿斜疝可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因为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过程中有望自行加强腹壁强度;成人斜疝则多需要进行疝修补术等。
2.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有自行消失的可能,但需要密切观察,如发生疝块嵌顿,应紧急处理。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可佩戴疝带,但是疝带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斜疝,且长期使用疝带可能会导致疝内容物与疝囊颈发生粘连等并发症。
总之,斜疝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斜疝非常重要。不同人群在面对斜疝时,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遵循相应的医疗原则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