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粪石性阑尾炎
粪石性阑尾炎是因阑尾腔内粪石阻塞致管腔梗阻引发病理改变的疾病,有管腔梗阻、炎症反应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腹痛(特点及不同人群表现差异)、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治疗原则包括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有开腹和腹腔镜术式)和非手术治疗(抗生素抗感染,有复发可能,特殊人群如孕妇需谨慎决策)。
一、定义
粪石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阑尾腔内被粪石阻塞,导致阑尾管腔梗阻,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粪石通常是由阑尾腔内的食物残渣、脱落的细胞等物质积聚钙化形成的固体物质。
二、发病机制
1.管腔梗阻:粪石堵塞阑尾腔后,阑尾腔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腔内压力升高。阑尾壁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初期为静脉回流受阻,随后动脉血运也会受阻,阑尾组织发生缺血、缺氧。
2.炎症反应:由于管腔梗阻和缺血缺氧,阑尾黏膜屏障受损,细菌容易入侵并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炎症进一步加重阑尾的充血、水肿,甚至可能导致阑尾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典型的腹痛特点是初始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这是因为阑尾的神经受内脏神经支配,初始疼痛表现为牵涉痛,当炎症波及阑尾周围腹膜时,疼痛固定于右下腹。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腹痛定位不如成人准确,而老年人由于痛觉迟钝,腹痛可能相对不典型。
2.胃肠道症状: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阑尾炎症刺激胃肠道反射性引起。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
3.全身症状:炎症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出现阑尾穿孔、腹膜炎等情况,体温可明显升高,甚至可达39℃-40℃。同时可能伴有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是粪石性阑尾炎重要的体征之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提示可能存在腹膜刺激征。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这是机体炎症反应的表现。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阑尾肿胀、腔内粪石等情况,有助于诊断。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B超是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可避免X线辐射对胎儿或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腹部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粪石等,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病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腹部CT有一定辐射,在非必要情况下应谨慎使用,特别是对于育龄女性需考虑辐射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粪石性阑尾炎,通常建议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阑尾切除术,包括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对美观要求较高的人群以及部分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但对于存在严重腹腔粘连等复杂情况的患者,可能仍需要开腹手术。
2.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不愿接受手术或者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选择针对肠道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但非手术治疗有复发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仍需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权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风险,孕妇发生粪石性阑尾炎时,手术可能增加流产等风险,而非手术治疗也可能存在炎症难以控制的情况,需要多学科会诊后谨慎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