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坏疽性胆囊炎
坏疽性胆囊炎是胆囊炎严重类型,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致胆囊坏疽及可能穿孔,有腹痛、消化道、全身症状及腹部压痛等表现,超声是首选影像学检查,确诊多需紧急手术并抗感染,老年患者手术风险高、恢复慢且需控基础病防并发症,儿童发病少但变化快,诊断选检查需防辐射,治疗要评估全身情况并注重术后护理。
一、坏疽性胆囊炎的定义
坏疽性胆囊炎是胆囊炎的一种严重类型,是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导致胆囊发生坏疽性改变的疾病。胆囊壁全层坏死,可伴有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1.胆囊管梗阻:多由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引起,结石阻塞后,胆囊内胆汁淤积,压力升高,影响胆囊血运,进而引发炎症并可发展为坏疽。例如,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结石移动时易嵌顿导致梗阻,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结石存在而面临风险,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胆囊结石形成概率,从而增加坏疽性胆囊炎发生风险。
2.细菌感染:肠道细菌可经胆道逆行感染胆囊,或经血行、淋巴途径感染胆囊。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发生感染,如老年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若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感染后更易导致炎症加重发展为坏疽性胆囊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剧烈,部分患者因疼痛剧烈而辗转不安。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消化功能减退,消化道症状更易被忽视或加重。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脓毒血症表现,老年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关注。
2.体征
腹部压痛:右上腹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反跳痛及肌紧张,提示胆囊炎症累及周围组织,病情较严重。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以及胆囊坏疽时胆囊壁的不规则增厚、回声改变等,能清晰显示胆囊的形态结构及周围情况,对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无辐射,操作简便。
CT检查:对于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怀疑有胆囊穿孔等复杂情况时可选用,能更清晰显示胆囊坏疽的范围、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但有一定辐射,需权衡使用。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坏疽性胆囊炎,多需紧急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等。手术目的是切除坏疽的胆囊,去除病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及并发症发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2.抗感染治疗:围手术期通常需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需考虑药物代谢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因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手术耐受能力相对较差,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加强术前基础疾病的控制,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各脏器功能,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儿童患者:儿童患坏疽性胆囊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变化较快。在诊断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尽量减少辐射暴露,治疗上手术需充分评估患儿全身情况,术后要注重儿童的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因其对疼痛等的耐受和表达与成人不同,需给予更多关注和细心照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