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如何发生的
荨麻疹发生与免疫反应、肥大细胞激活等相关,接触过敏原或非过敏原性因素可诱发。过敏原方面有食物、吸入物、药物因素;非过敏原性因素包括感染、物理、精神、内分泌因素,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易诱发荨麻疹
一、荨麻疹的发生机制
荨麻疹的发生主要与免疫反应、肥大细胞激活等因素相关。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识别过敏原并产生特异性抗体IgE,IgE会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风团、红斑等荨麻疹的典型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过敏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升高。
二、常见的诱发因素
(一)过敏原方面
1.食物因素:某些食物是常见的过敏原,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食物过敏原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对牛奶、鸡蛋等食物更易产生过敏反应,这与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有关;而成人则可能因接触特定食物而发病。例如,有调查显示,儿童荨麻疹患者中因食物过敏诱发的比例相对较高。
2.吸入物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等吸入物也可引发荨麻疹。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接触吸入性过敏原的概率不同,长期处于花粉传播季节且生活在花粉较多环境中的人群,以及对尘螨过敏且居住环境潮湿、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更容易因吸入相关过敏原而诱发荨麻疹。
3.药物因素:一些药物也可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血清制剂、疫苗等。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过敏反应存在差异,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因此在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荨麻疹;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对药物的过敏反应表现有所不同。
(二)非过敏原性因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绦虫等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感染因素诱发荨麻疹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影响而引发荨麻疹;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后发生荨麻疹的风险也相对增加。例如,在一些病毒性感冒流行季节,儿童荨麻疹的发病率可能会有所上升。
2.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等物理因素均可引起荨麻疹。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物理因素的机会不同,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经常暴露在日光下的人群,或者经常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群,更易因物理因素刺激而诱发荨麻疹。例如,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的工人,患寒冷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较高。
3.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也可能诱发荨麻疹。现代社会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压力的人群都可能面临精神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成年人,更容易因精神因素诱发荨麻疹。例如,一些职场人士在面临工作任务重、竞争压力大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并诱发荨麻疹。
4.内分泌因素:月经、妊娠等内分泌变化也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和血管反应性,从而增加荨麻疹的发病风险。例如,部分女性在月经前期或妊娠期会出现荨麻疹症状的加重或首次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