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可通过饮食调养、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及定期复查来应对。饮食上要规律进食、调整食物种类,多吃易消化、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生活方式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要保持良好心态;还需遵循复查计划定期复查胃镜等。
一、饮食调养
1.规律进食:每日定时进餐,避免过饥过饱。研究表明,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胃酸分泌的节律,可减少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部不适的发生概率。例如,早餐可在7-8点,午餐11-13点,晚餐18-19点左右相对固定时间进食。
2.调整食物种类:
多吃易消化食物:选择富含蛋白质且易吸收的食物,如鱼肉、虾肉、鸡蛋、豆腐等。这些食物能为身体提供营养,又不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以鱼肉为例,其蛋白质分子较小,易于被胃消化吸收,每100克鱼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克左右,且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有益。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维生素C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如橙子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33毫克;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而便秘可能会加重胃部不适。可选择的蔬菜有菠菜、西兰花等,水果有苹果、香蕉等。但要注意,一些过酸或过甜的水果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如柠檬、山楂等应适量食用。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过冷过热食物的摄入。辛辣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加重炎症;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延缓胃的排空时间,增加胃的负担;过冷过热食物会引起胃黏膜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日睡眠时间应维持在7-8小时左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调节,包括胃黏膜的修复。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加重非萎缩性胃炎的病情。例如,长期熬夜的人,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会下降,炎症可能难以缓解。
2.适度运动:进行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增强身体免疫力。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天饭后30分钟左右散步20-30分钟,可促进胃肠血液循环,改善消化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腹压增加,影响胃部的血液供应。
三、心理调节
1.保持良好心态: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往往会因疾病的不适而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长期的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功能,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加重病情。患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有助于放松身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对胃部健康有益。对于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更需要注意情绪的调节;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原因情绪不稳定,家属应多给予关心和陪伴。
四、定期复查
1.遵循复查计划: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同时可结合幽门螺杆菌检测等项目。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病情进展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调养方案。例如,如果在复查中发现胃黏膜有新的病变或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变化等,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家族胃病史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密切地关注病情变化,适当缩短复查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