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使荨麻疹断根
荨麻疹难以完全断根,但可通过规范措施控制。要寻找并规避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等诱因,规范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特别注意事项,综合措施能有效控制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寻找并规避诱因
食物因素:部分人会对特定食物过敏从而引发荨麻疹,像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常见食物都可能成为过敏原。如果怀疑某种食物是诱因,可通过饮食日记记录进食情况与荨麻疹发作时间的关联来排查。比如连续记录一周的饮食,若每次吃了某种特定食物后不久就出现荨麻疹症状,那基本可确定该食物为过敏原,以后需严格避免食用。不同年龄人群常见的食物过敏原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对牛奶、鸡蛋过敏较为常见,而成人可能对海鲜类过敏更易发生。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能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品等。在使用新药物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的过敏史,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疑似荨麻疹症状,要立即停药并就医排查是否由药物导致。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存在差异,儿童肝脏、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发生药物性荨麻疹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也有特点。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都可能引发荨麻疹,像扁桃体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至关重要,比如扁桃体反复发炎引发荨麻疹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荨麻疹发作可能会减少。不同年龄阶段感染的类型和特点不同,儿童呼吸道感染引发荨麻疹的情况较为多见,而成人可能因胃肠道感染等引发。
环境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环境中的变应原,以及冷热刺激、日光照射等物理因素都可能诱发荨麻疹。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注意调节室内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皮肤;在日光强烈时避免长时间暴露皮肤等。不同年龄人群对环境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儿童皮肤娇嫩,对环境中刺激因素的耐受能力较弱,更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引发荨麻疹。
规范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可缓解瘙痒和红斑等症状。常用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不同年龄阶段抗组胺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差异,儿童使用的抗组胺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合适的剂型选择,如儿童剂型的西替利嗪滴剂等。
糖皮质激素:在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会使用,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作为首选,且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如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尤其要谨慎用于儿童等特殊人群。
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时,家长要更加留意孩子的症状变化,避免孩子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在选择药物时,要选用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后是否有嗜睡等表现。
孕妇:孕妇患荨麻疹相对较为谨慎,用药需格外小心,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先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可疑诱因等,如果症状严重必须用药时,要在医生的充分评估和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时,要关注其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可能会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要注意皮肤的保湿护理,减少因皮肤干燥引发荨麻疹或加重症状的情况。
通过以上综合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荨麻疹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难以绝对断根,但能让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