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怎么回事
胃食管反流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咽部的病理生理状态,发病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有关,有烧心、反流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可通过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检查,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预防需一般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针对性注意相关事项
一、发病原因
1.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下食管括约肌是食管末端环形肌束,正常情况下收缩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某些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或松弛异常,如妊娠、肥胖、高脂肪饮食等。妊娠时体内激素变化会影响下食管括约肌功能;肥胖者腹腔内压力增高,容易使下食管括约肌受压,导致反流发生风险增加;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胃酸分泌,还可能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
2.食管清除能力降低: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和唾液的冲洗等方式清除反流物。当食管蠕动减慢或唾液分泌减少时,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如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可能减退,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食管黏膜的上皮层、黏液层等构成黏膜屏障,可抵御胃酸等反流物的损伤。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如长期吸烟、饮酒等,会使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炎症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烧心: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
反流: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反流物多呈酸性,称为反酸,部分患者反流物为苦味的胆汁等。
2.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等,类似心绞痛,常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食管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通过神经反射传导至上述部位。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初期多因食管炎引起食管痉挛所致,呈间歇性发作;后期可因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吞咽困难呈持续性。
三、相关检查
1.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如黏膜糜烂、溃疡、狭窄等,并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其他食管病变。
2.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可明确有无酸反流及其程度,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量化指标,能为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3.食管测压: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功能等,有助于了解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及评估其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大多数患者,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抬高床头15-20cm,可减少夜间反流;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以减少夜间反流机会;避免食用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高脂肪食物等;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因为体重减轻可降低腹内压,减少反流。
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等;还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食管蠕动和胃排空,减少反流。
2.预防
对于一般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量运动,维持正常体重,戒烟限酒等。
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食管蠕动功能,可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妊娠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餐后立即平卧等;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某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食管的正常功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