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的病因及治疗
疝气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婴幼儿多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少数因其他先天结构异常)和后天因素(腹内压力增高、腹壁薄弱或损伤);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婴幼儿6个月以下保守观察,成人小型疝气用疝气带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传统疝修补术复发率高、疼痛明显恢复长;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率低、疼痛轻恢复快;腹腔镜疝修补术创伤小恢复快但要求高费用贵),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
一、疝气的病因
1.先天因素
婴幼儿疝气:对于婴幼儿来说,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是常见的病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时会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出生前后鞘状突应该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就有可能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突出到阴囊等部位形成疝气。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0%-20%的早产儿存在鞘状突未闭的情况,这使得他们发生疝气的风险相对较高。
其他先天结构异常:一些极其罕见的先天腹壁肌肉等结构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疝气发生,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中相对少见。
2.后天因素
腹内压力增高:长期慢性咳嗽是常见的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原因之一,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长期咳嗽,腹腔内压力反复升高,使得腹腔内的组织更容易突破腹壁薄弱区域形成疝气。另外,长期便秘的人群,在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也会导致腹内压力升高,增加疝气发生的几率。还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腹部肌肉频繁用力,也容易使腹内压力增高引发疝气。
腹壁薄弱或损伤:老年人由于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腹壁强度降低,容易发生疝气。另外,腹部手术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腹壁局部薄弱,在腹内压力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可从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例如,曾经做过阑尾切除手术、剖宫产手术等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疝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疝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婴幼儿疝气: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疝气,由于其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先采取保守观察治疗。因为部分婴幼儿的鞘状突可能会在1岁内自行闭合。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婴幼儿过度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力的情况,以减少疝气突出的频率。
成人小型疝气:对于一些症状较轻、不能耐受手术的成人疝气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疝气带进行保守治疗。疝气带通过压迫疝环,阻止腹腔内容物突出,但这种方法只是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疝气,而且长期使用疝气带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受压损伤等问题。
2.手术治疗
传统疝修补术:是将缺损的两端组织缝合修补。这种方法的复发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疼痛较明显,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少,但对于一些基层医疗条件有限且病情简单的患者仍有一定应用。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网片进行修补,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复发率,术后疼痛较轻,恢复相对较快。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式。例如,在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复发率相比传统疝修补术降低了约50%左右。
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对于双侧疝气、复发疝等情况有独特的优势。但该手术对手术设备和医生技术要求较高,费用相对也较高。
特殊人群方面,婴幼儿疝气患者在保守观察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疝气突出的情况,如发现疝气嵌顿(表现为疝气突出后不能回纳,同时伴有哭闹、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疝气嵌顿可能会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疝气患者在手术前要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以确保能够耐受手术。对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疝气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降低腹内压力,减少疝气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