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怎么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有卧床休息(急性期严格卧床3-4周,注意特殊人群活动)及佩戴腰围(时间不超3个月,注意松紧);物理治疗有牵引(依情况调重量和时间)、热敷(注意特殊人群温度);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注意特殊人群慎用及监测);康复锻炼包括腰背肌锻炼(循序渐进,特殊患者注意动作)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3-6个月无效等情况,老年患者术前术后需评估护理。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不佳的人群,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严格卧床休息4周的患者,疼痛缓解率高于短期卧床的患者。
2.佩戴腰围:卧床休息后可佩戴腰围逐步下地活动。腰围可限制腰椎活动,减轻椎间盘压力。但佩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否则可能导致腰部肌肉萎缩。对于老年患者,佩戴腰围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可能影响腰部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应有的固定作用。
二、物理治疗
1.牵引治疗: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且无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时间;而老年患者或有骨质疏松的患者,牵引重量应谨慎控制,避免加重骨质疏松或导致椎体骨折等风险。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7,牵引时间每次30分钟左右,每天1-2次。
2.热敷: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皮肤感觉可能异常,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三、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应慎用,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和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
四、康复锻炼
1.腰背肌锻炼:病情缓解后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20-30个动作。小飞燕:患者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坚持2-3秒后放松,连续20-30个动作。腰背肌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次数。对于患有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锻炼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弯腰等动作,以免加重狭窄程度。
2.有氧运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身体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是一种较为适宜的锻炼方式。散步时要注意选择平坦的道路,速度不宜过快,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天1-2次。对于肥胖患者,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从而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疼痛。
五、手术治疗
如果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或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等。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够耐受手术。术后也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