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什么病的症状
心悸可由心脏本身疾病和非心脏疾病相关因素引起。心脏本身疾病相关有心律失常(诱因多样、不同年龄诱因有别)、冠心病(心肌缺血致心悸等,男性及50岁以上等人群风险高)、心肌病(不同类型表现及检查不同,家族遗传史或嗜酒等影响);非心脏疾病相关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致交感神经兴奋)、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致心脏代偿)、低血糖(血糖过低致交感神经兴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青年女性多见,精神紧张等为诱因)
一、心脏本身疾病相关
1.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悸最常见的心脏本身疾病相关原因。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而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可因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多种因素引起,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心电图可发现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又如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可发生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早搏较多时患者会感到心悸,甚至有心跳暂停感,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可捕捉到早搏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心律失常的诱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导致,成年人则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熬夜等有关,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
2.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当心肌缺血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症状,同时还常伴有胸痛、胸闷等表现,多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协助诊断冠心病,对于不同性别来说,男性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冠心病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3.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可导致流出道梗阻,患者也可能有心悸表现,同时伴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等,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是诊断心肌病的重要手段,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家族中有心肌病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长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心肌病的发生发展。
二、非心脏疾病相关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心悸,还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食欲亢进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如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等)可明确诊断,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代偿,从而引起心悸,同时还会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表现,血常规等检查可发现贫血相关指标异常,各年龄均可发生贫血,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是常见病因,儿童可能因挑食等导致营养性贫血,女性如月经过多等情况易发生贫血。
3.低血糖:血糖浓度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可引起心悸,还常伴有饥饿感、出汗、手抖等表现,血糖检测可明确,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和饮食,避免低血糖发生。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被打破,可出现心悸症状,还常伴有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等表现,一般通过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诊断,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是常见诱因,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但中青年女性相对更易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