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的区别
阑尾炎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多突然发作,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等,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血常规白细胞等升高,腹部B超、CT可助诊,需尽早手术;慢性阑尾炎多由急性转变或起病即慢性,症状较轻不典型,右下腹轻度压痛,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影像检查阳性率低,诊断明确后一般建议手术,不能手术者可保守治疗但复发风险高。
一、发病特点
1.急性阑尾炎:多为突然发作,起病急骤。常因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等因素引发,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开始可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体温可在38℃左右,若为化脓、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体温可更高,可达39℃-40℃。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有阑尾相关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慢性阑尾炎:大多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为慢性过程。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可表现为间断性右下腹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轻,可自行缓解,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症状时轻时重,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男性可能稍多见,生活方式不规律、既往有阑尾炎症病史等是常见诱因。
二、体征表现
1.急性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有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若病情进展,出现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时,可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此时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范围可扩大至全腹,但仍以右下腹最为明显。部分患者可在右下腹触及炎性包块,提示阑尾周围有脓肿形成。
2.慢性阑尾炎: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压痛位置不如急性阑尾炎时固定,程度也较轻,有时可能无明显压痛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阑尾炎: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总数可达到(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以上,若出现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甚至可达(20-30)×10/L以上。
慢性阑尾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若在发作期可能有白细胞轻度升高情况,但不如急性阑尾炎明显。
2.影像学检查
急性阑尾炎: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超声下可见阑尾增粗,直径多>7mm,若有阑尾周围积液则表现为低回声区。腹部CT对于诊断急性阑尾炎及判断阑尾周围情况更为清晰准确,可明确阑尾有无炎症、周围组织有无渗出等。
慢性阑尾炎:腹部B超或CT检查有时可发现阑尾增粗、僵硬,阑尾腔内有粪石等情况,但阳性发现率相对较低,有时需要结合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可见阑尾不充盈、充盈迟缓、排空延迟等表现,有助于诊断慢性阑尾炎。
四、治疗原则
1.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原则上应尽早手术治疗,如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或开腹阑尾切除术,手术可以快速去除病灶,避免病情进展出现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可能加重,仍需及时手术。
2.慢性阑尾炎:诊断明确后,一般建议手术切除阑尾,因为慢性阑尾炎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手术切除可以彻底治愈疾病;对于症状较轻、暂时不愿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控制炎症,但保守治疗后复发风险较高。
总之,急性阑尾炎起病急,症状典型且较重,需尽早手术;慢性阑尾炎症状相对不典型,病程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但手术是较为彻底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