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怎么办
股骨颈骨折需进行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牵引、保守固定)和手术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康复护理分术后早期、中期、长期;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诊断要依据多方面,治疗分不同方式,康复按阶段进行,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跌倒、车祸等受伤过程,了解受伤时的体位等情况,对于判断股骨颈骨折的类型等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受伤机制可能与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相关,例如摔倒时髋部着地更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2.临床表现:受伤部位多有疼痛,常局限于腹股沟区,有时可放射至膝关节,患者髋关节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查体可发现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等。
3.影像学检查:X线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能发现大部分股骨颈骨折,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行CT检查,甚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尤其是MRI在骨折早期诊断中具有优势,能更早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改变,帮助明确诊断。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对于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皮牵引或骨牵引,通过牵引维持骨折断端的复位,减轻疼痛,为手术创造条件或等待患者身体状况改善后再考虑手术",牵引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神经功能等情况。
保守固定:部分稳定型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固定方法,但需要严格制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适用于年轻、骨折移位不明显或有移位但适合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常用的内固定方式有空心钉内固定等,通过内固定物将骨折端固定,促进骨折愈合,但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存在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风险。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骨折移位明显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等不适合内固定的患者,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但也存在假体松动、感染等风险。
三、康复护理
1.术后早期康复:无论采取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早期都要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舒张练习,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早期锻炼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假体松动等。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髋关节屈伸、外展等活动训练,同时逐步进行负重训练,但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患者恢复情况循序渐进。
3.长期康复:康复周期较长,长期要注意维持关节活动度,加强肌肉力量训练,以提高关节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等,对于老年人还需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摄入,促进骨骼健康。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营养状况,加强护理,防止压疮等发生。
2.儿童:儿童股骨颈骨折相对少见,但治疗上有其特殊性,儿童股骨颈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移位不明显的骨折,治疗上更倾向于采用牵引等相对保守的方法,因为儿童骨骼有较强的重塑能力,但仍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避免过度治疗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股骨颈骨折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要谨慎,既要考虑骨折的妥善处理,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