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包括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利尿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轻水肿;RAAS抑制剂包括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分别通过抑制ACE等发挥作用;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激活等改善病情;正性肌力药包括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洋地黄类增强心肌收缩力,非洋地黄类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受体激动剂有相应作用及注意事项。
一、利尿剂
1.作用机制:通过促进钠和水的排泄,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从而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水肿等症状。例如袢利尿剂呋塞米,它能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增加钠钾氯的排泄,发挥强大的利尿作用。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各类有水肿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可使用,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老年人使用时要密切关注电解质变化,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等。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作用机制: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同时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室重构。例如卡托普利,它能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但存在干咳、低血压、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风险,妊娠女性禁用,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血钾及肾功能。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作用机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发挥与ACEI类似的作用,但干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CEI。例如氯沙坦,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心力衰竭患者。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同ACEI类似,适用于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妊娠女性禁用,用药期间同样需监测血钾和肾功能。
(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1.作用机制:阻断醛固酮受体,抑制醛固酮的有害作用,改善心室重构。例如螺内酯,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NYHAⅡ-Ⅳ级且LVEF≤35%的心力衰竭患者,需注意高血钾风险,血清钾>5.0mmol/L时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三、β受体阻滞剂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室重构。例如美托洛尔,长期应用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NYHAⅡ-Ⅲ级、病情稳定且LVEF≤40%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需从极小剂量开始起始,逐渐增加剂量,注意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急性心力衰竭恶化期禁用。
四、正性肌力药
(一)洋地黄类药物
1.作用机制: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增强心肌收缩力。例如地高辛,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需注意其治疗窗窄,易发生中毒,如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等,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等需减量使用,与胺碘酮等药物合用时需密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
(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
1.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米力农,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Ⅲ,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舒张作用,短期应用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死亡率,一般仅用于短期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2.β受体激动剂:如多巴胺,小剂量时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中等剂量时增强心肌收缩力,大剂量时可导致血管收缩,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