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是严重的阑尾炎类型,因阑尾腔梗阻合并感染致阑尾组织坏疽,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等症状、右下腹压痛等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尽早手术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患此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是阑尾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是因阑尾腔梗阻合并感染后,阑尾管壁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阑尾组织发生坏疽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阑尾腔梗阻:阑尾管腔细,开口狭小,容易被粪石、异物、寄生虫等堵塞,造成梗阻。一旦梗阻发生,阑尾腔内分泌物积聚,腔内压力升高,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例如,儿童因阑尾壁淋巴组织丰富,容易发生淋巴滤泡增生导致梗阻;成年人则可能因粪石等原因引发梗阻。
细菌感染:梗阻后,阑尾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细菌可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阑尾黏膜并促使炎症向周围扩散。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厌氧菌等。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始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坏疽性阑尾炎时腹痛持续且剧烈,因为阑尾组织坏疽、炎症加重,刺激腹膜。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后期若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可因麻痹性肠梗阻而出现持续性呕吐。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病情严重,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伴有乏力、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腹膜刺激征:当阑尾坏疽穿孔时,可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表明炎症已波及腹膜壁层。
四、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的腹部体格检查,确定右下腹的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对于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B超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因为它无辐射。例如,儿童患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时,B超可清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积液等情况。
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腹部CT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阑尾及周围组织的情况,能发现阑尾周围的脓肿等病变,但孕妇应慎用,因为CT有一定辐射。
五、治疗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坏疽的阑尾。手术方式多为阑尾切除术,对于阑尾周围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先行脓肿引流,待炎症控制后再考虑二期阑尾切除。手术是治疗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的主要有效方法,能及时去除病变组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如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时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检查。在治疗上,手术应及时,同时要注意儿童术后的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机体修复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孕妇:孕妇患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时,诊断和治疗都较为复杂。在诊断时要权衡影像学检查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辐射小的检查方法。治疗上,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对子宫造成刺激,术后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预防流产、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较差,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时可能症状不典型,腹痛、发热等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病情可能进展迅速。在治疗上,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监护,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