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按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分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包括手指屈伸、肩部和肘部运动;中期有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训练;后期含力量、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不同年龄、病史等患者训练需考虑自身特点调整。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训练
受伤的手指和未受伤的手指都要进行屈伸活动,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这有助于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因为骨折后长时间固定可能导致手指关节活动受限,通过主动的屈伸训练可以维持手指的正常功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适当的手指屈伸训练,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关节灵活性较差的特点,可适当减慢训练速度,但也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次数,以维持手指的活动度。
2.肩部和肘部运动
肩部可以进行钟摆运动,即身体前倾,受伤的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做前后、左右的摆动,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次;肘部可以进行屈伸练习,在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的前提下,缓慢地弯曲和伸直肘部,每天3-4次,每次5-10次。肩部和肘部运动可以预防肩部和肘部的肌肉萎缩以及关节僵硬,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量可根据其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而老年患者则要以舒适为主,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疼痛加剧。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1.腕关节活动度训练
可以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尺偏和桡偏运动。腕关节屈伸时,缓慢地将手掌向上弯曲(背伸)和向下弯曲(掌屈),每次各10-15次,每天3-4次;尺偏是将手腕向小指一侧倾斜,桡偏是向大拇指一侧倾斜,每次尺偏和桡偏各10-15次,每天3-4次。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助于恢复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的正常功能,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注重腕关节力量和活动度的恢复,以满足工作需求;而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患者,则要兼顾腕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训练,防止因长期固定导致的腕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日常工作。
2.前臂旋转训练
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手臂放在桌面上,肘部弯曲90度,然后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即手掌向下为旋前,手掌向上为旋后,每次旋前和旋后各10-15次,每天3-4次。前臂旋转训练可以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进行旋转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可借助一些辅助工具进行适当的助力训练,但要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训练
可以进行握力器训练,通过握住握力器进行收缩和放松,每次训练3-5分钟,每天3-4次,以增强手部的握力;还可以进行腕关节的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套在手上,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尺偏和桡偏的抗阻运动,每次每个动作进行10-15次,每天3-4次。力量训练有助于恢复手部和腕部的肌肉力量,对于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果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康复;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强度的力量训练,防止出现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
2.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进行穿衣、梳头、拿筷子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模拟日常的生活场景,让患者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进行穿衣训练时,从简单的开衫、套头衫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衣物;进行拿筷子训练时,练习夹取不同大小和重量的物体。对于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要根据其具体的残疾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设计,以最大程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