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疝气成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胚胎发育异常(如鞘状突未闭致腹股沟疝)和先天组织结构薄弱(如脐环未闭致脐疝);后天性因素包含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便秘、搬运重物等致腹内压升高引发疝气)、腹壁创伤与手术瘢痕(腹部创伤破坏腹壁致疝,手术瘢痕处易因腹内压高形成切口疝)、年龄因素(婴幼儿腹壁弱等高发,老年人腹壁退化、伴慢性疾病致疝风险高)、肥胖等也会增加疝气发生几率。
一、先天性因素
1.胚胎发育异常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鞘状突未闭合是引发疝气的重要先天性因素。例如,腹股沟疝就与鞘状突未闭密切相关。在胚胎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伴随睾丸下降的鞘状突应该在出生后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容物就有可能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进入腹股沟区,从而形成腹股沟疝。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其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先天组织结构薄弱
部分人群先天存在腹壁组织薄弱的情况。比如,脐环在胎儿出生后未正常闭合,就可能导致脐疝的发生。正常情况下,脐环会逐渐缩小并闭合,但如果脐环闭合不全,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就有可能从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这种先天性的组织结构薄弱在一些个体中是客观存在的,且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二、后天性因素
1.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长期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会导致患者长期慢性咳嗽。咳嗽时会使腹内压力持续升高,反复的腹内压力增高会冲击腹壁的薄弱部位,逐渐导致疝气的形成。例如,一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的患者,由于长期咳嗽,腹内压力反复波动,最终可能引发腹股沟疝等疾病。
便秘: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这会使腹内压力显著升高。肠道内容物的反复冲击会增加腹壁薄弱区域承受的压力,久而久之容易诱发疝气。比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发生便秘,长期便秘就可能成为疝气的诱因之一。
搬运重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搬运重物时,腹部肌肉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如果腹壁存在薄弱点,腹内压力的突然升高就可能导致腹腔内的脏器从薄弱处突出,引发疝气。例如建筑工人在搬运大量砖块等重物时,就面临较高的疝气发生风险。
2.腹壁创伤与手术瘢痕
腹部创伤:腹部受到严重创伤后,如车祸导致的腹部撞击伤等,可能会损伤腹壁的肌肉、筋膜等组织结构,使腹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薄弱区域,为疝气的发生创造条件。例如腹部严重创伤后的患者,在创伤愈合后有可能出现腹壁疝。
手术瘢痕:腹部进行过手术的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腹壁组织在愈合过程中,瘢痕组织的强度往往不如正常组织。如果术后腹内压力增高,如患者过早进行重体力活动等,就可能导致腹腔内的脏器从手术瘢痕处突出,形成切口疝。比如曾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如果腹内压力过高,就有可能出现切口疝。
3.年龄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腹壁肌肉等组织相对薄弱,且鞘状突未闭等先天性因素较为常见,所以是疝气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早产儿,其发育更不成熟,发生疝气的几率相对更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会逐渐退化,弹性降低,变得薄弱。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腹内压力增高,进一步增加了老年人发生疝气的风险。例如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长期排尿费力会使腹内压力升高,容易引发腹股沟疝等。
4.其他因素
肥胖: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腹壁承受的压力增大,而且肥胖可能伴随代谢等方面的问题,影响腹壁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疝气发生的几率增加。比如一个体重超标的人,由于腹部脂肪厚,腹内压力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