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吃什么药
心动过速药物治疗分类包括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等,适用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相关等心动过速,支气管哮喘等患者慎用)、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抑制钙内流减慢传导,用于房室结等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等患者慎用)、洋地黄类药物(通过抑制钠-钾-ATP酶等,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的心动过速患者,肥厚型心肌病慎用且易中毒需监测);特殊人群用药需注意,儿童用药谨慎、孕妇用药需权衡、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等;药物治疗一般原则为先明确类型和病因选药,优先非药物干预,用药中监测指标和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分类及常见药物
(一)β受体阻滞剂
1.作用机制: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例如美托洛尔,它能竞争性抑制β受体,从而发挥减慢心率等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动过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2.适用情况:适用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相关的心动过速,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以及部分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动过速。但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因为β受体阻滞剂会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也应避免使用。
(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1.作用机制:如维拉帕米,可抑制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减慢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从而降低心率。有研究表明,维拉帕米能有效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2.适用情况:常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但该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对于心力衰竭、严重低血压患者应慎用。
(三)洋地黄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钠-钾-ATP酶,使细胞内钙增加,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结传导。地高辛是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临床研究显示其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的心动过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适用情况: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的心动过速患者,但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心动过速一般不宜使用,而且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窗窄,容易发生中毒,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等。
二、特殊人群心动过速用药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用药需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等。在药物选择上,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使用任何药物都需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产生潜在影响,需权衡利弊。
(二)孕妇
孕妇出现心动过速时用药需格外谨慎。许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也可能存在潜在风险,一般会优先考虑非药物的调整措施,如休息、放松心情等,只有在利大于弊且无其他更好选择时才谨慎使用特定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心动过速时,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肝肾功能减退。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比如洋地黄类药物,老年人使用时更容易发生中毒,需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要注意其对心脏传导和心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本身心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心功能不全等情况。
三、心动过速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首先要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和病因,针对不同类型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轻度心动过速,通过休息、平复情绪等可能使心率恢复正常。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