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关节炎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观察关节形态、活动度、温度,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分别从不同方面辅助判断关节炎类型、病情等。
一、体格检查
1.观察关节形态:查看关节是否有肿胀、畸形、红肿等情况,不同类型关节炎可能有特定的关节表现,如类风湿关节炎常累及双手小关节,出现梭形肿胀等,这有助于初步判断关节炎的大致类型及病变范围。
2.检查关节活动度:测试关节能活动的范围,比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等,若活动度受限,可能提示关节存在炎症、粘连等问题,不同年龄、性别因身体状况不同,正常活动度范围有差异,例如年轻人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通常较大,而老年人可能因关节退变等原因活动度受限。
3.触摸关节温度:用手触摸关节部位,感觉是否发热,关节发热往往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量大的人,关节局部温度可能因正常活动有一定波动,但异常发热则需重视。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反映是否存在感染性关节炎等情况,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提示有细菌感染相关的关节炎;不同病史患者,如既往有免疫系统疾病病史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其特殊性。
2.血沉(ESR):血沉加快常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包括关节炎,其速度快慢可一定程度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年龄增长可能使血沉有生理性变化,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沉也可能有波动。
3.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关节炎活动期常明显升高,能辅助判断炎症的活动情况,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影响CRP水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CRP监测更具意义。
4.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类风湿因子阳性,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并非特异性指标,不同性别发病率不同,女性相对更易患类风湿关节炎,且有家族遗传病史者RF阳性率可能更高。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相比RF,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更有价值,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群需重点关注该指标检测。
抗核抗体(ANA):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关节炎患者可出现ANA阳性,不同年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不同,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可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情况,早期关节炎X线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能初步了解关节骨质情况,不同年龄骨骼发育或退变程度不同,X线表现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结构与成人不同。
中晚期表现:能观察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增生等情况,对于明确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分期有重要意义,有长期关节劳损病史者X线可能更早出现退变表现。
2.CT检查
优势:对于一些复杂关节部位,如髋关节等,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结构、关节腔情况等,比X线更具立体感,对于判断关节内骨折、骨质破坏的细节等更有帮助,肥胖人群因X线成像可能受脂肪等影响,CT检查有时更能清晰呈现关节情况。
应用场景:在怀疑关节有骨质细微病变、肿瘤相关关节炎等情况时常用,有既往关节外伤病史且X线未明确情况者,可考虑CT检查。
3.磁共振成像(MRI)
软组织观察:能很好地显示关节软骨、滑膜、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情况,对于早期关节炎软骨损伤等能更早发现,不同生活方式导致的关节劳损,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颈椎关节MRI可能有不同表现,运动员因长期运动,关节软组织MRI表现可能与常人不同。
疾病诊断价值: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滑膜病变、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等诊断有重要价值,有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家族史者MRI监测关节软组织情况更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