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状白斑是怎么回事
毛状白斑是发生于舌侧缘等部位的毛状白色斑块状损害,是艾滋病常见口腔黏膜病变及标志性病变之一。其病因主要是EB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会增加发病风险。症状表现为舌侧缘等部位有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垂直皱褶的斑块,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及检测HIV抗体、病变组织中EB病毒DNA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及局部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艾滋病患者要遵医嘱治疗并注意口腔卫生;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要关注口腔变化、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儿童出现病变要及时检查、考虑生理特点选治疗方案;孕妇治疗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并加强孕期保健。
一、毛状白斑的定义
毛状白斑是发生于舌侧缘的一种呈毛状的白色斑块状损害,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也是艾滋病相关的标志性病变之一。
二、毛状白斑的病因
1.病毒感染: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感染引起。EB病毒在患者体内大量复制,导致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角化,从而形成毛状白斑。
2.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机体对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使得EB病毒更容易在口腔黏膜定植和致病。此外,其他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增加毛状白斑的发病风险。
三、毛状白斑的症状表现
1.部位:主要发生在舌侧缘,双侧同时发生较为常见,也可出现在舌腹、舌背、口底、颊黏膜等部位。
2.外观:损害呈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垂直的皱褶,如同毛发状或纤维状,有时可呈结节状或绒毛状。斑块不能被擦去,强行擦去后可出现出血面,但很快又会重新形成白色斑块。
3.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粗糙感或味觉异常。
四、毛状白斑的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口腔黏膜病变特征,如舌侧缘的毛状白色斑块等,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IV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艾滋病。此外,还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的EB病毒DNA,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毛状白斑的治疗
1.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于艾滋病患者,积极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关键。通过抑制HIV的复制,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轻毛状白斑的症状,甚至使其消退。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
2.抗病毒治疗:可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EB病毒的复制,缓解毛状白斑的病情。
3.局部治疗:使用维A酸等药物进行局部涂抹,可改善病变部位的角化情况,减轻症状。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艾滋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HIV病毒载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黏膜的损伤。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要密切关注口腔黏膜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尽量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损害。
3.儿童:儿童出现毛状白斑较为罕见,但如果怀疑有相关病变,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同时,家长要帮助儿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
4.孕妇:孕妇如果感染HIV并出现毛状白斑,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