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的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表现包括静息时约半数患者正常或有非特异性ST-T改变;发作时绝大多数患者有ST段移位(典型为面向缺血区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部分有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心电图负荷试验中运动负荷试验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等有诊断价值,药物负荷试验适用于不能运动者;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逐渐恢复,持续不恢复需考虑其他严重情况,定期动态观察很重要。
静息时心电图
约半数患者静息时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如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这些改变在静息状态下不具特异性,因为正常人群也可能出现类似非特异性ST-T改变。对于有稳定型心绞痛病史的患者,若静息时出现ST段异常,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是否与心肌缺血相关。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静息时ST段压低更需警惕心肌缺血可能。
发作时心电图
ST段改变: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典型表现为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心内膜延长,导致复极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引起ST段压低。例如,当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发生缺血时,对应导联(如V4-V6、I、aVL等)可出现ST段压低。另外,也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ST段抬高,多见于变异型心绞痛,但在稳定型心绞痛中相对较少见,若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出现ST段抬高,需高度警惕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痉挛等特殊情况,需进一步评估。
T波改变:发作时T波可出现倒置、低平或双向等改变。T波改变也是心肌缺血的一种表现,当心肌缺血时,心肌复极顺序异常可导致T波方向改变。例如,原来直立的T波可能变为倒置,原来倒置的T波可能变浅或直立等。不过T波改变的特异性不如ST段改变高,因为一些非缺血因素也可能引起T波改变,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心电图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增加运动量(如平板运动或踏车运动)来激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运动时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大于2分钟,且在运动停止后心电图改变逐渐恢复,对稳定型心绞痛有诊断价值。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运动耐量不同,一般来说,年轻男性运动耐量相对较好,可达到较高的运动负荷;而老年患者或女性患者运动耐量相对较低,运动负荷需相应调整。例如,老年患者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应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及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因运动过度导致心肌缺血加重等不良事件发生。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如使用双嘧达莫、腺苷等药物。双嘧达莫通过抑制血小板摄取腺苷,使腺苷在体内积聚,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对于缺血心肌区域的血管扩张不明显,从而造成“窃血”现象,诱发心肌缺血。药物负荷试验时同样需要监测心电图变化,观察是否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更密切监测,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心电图动态变化
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逐渐恢复。例如,发作时ST段压低的患者,在心绞痛缓解后,ST段可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改变也可能在缺血改善后有所恢复。但如果心电图改变持续不恢复,需考虑可能合并有心肌梗死等其他严重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有稳定型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有长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患者,通过心电图动态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变化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