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选择需考量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儿童及青少年、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用药各有特殊提示。
一、常用降压药物类别
钙通道阻滞剂(CCB):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目的。这类药物降压疗效确切,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多种类型高血压患者,包括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例如氨氯地平,其长效制剂可有效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同时抑制缓激肽降解,发挥降压作用。此类药物对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肾病等的高血压患者有独特益处。如贝那普利,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影响较小,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干咳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与ACEI类似的降压作用,但无干咳不良反应。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患者,同样对糖尿病肾病等有保护作用,如氯沙坦,不仅可降压,还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蛋白尿。
利尿剂: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液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常用的有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血钾、血糖、血尿酸等代谢,需监测相关指标;袢利尿剂如呋塞米,一般用于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的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如美托洛尔,但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避免使用,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二、药物选择的相关考量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增大,CCB、利尿剂等可能更适用,因为其对收缩压的降低效果较好;而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心率较快,β受体阻滞剂可能更为合适。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无特殊差异情况下,男女在药物选择上无绝对性别偏向,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的降压药物选择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伴有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利尿剂等药物对代谢影响的情况,适当调整药物;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需强调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药物选择也可根据患者具体合并症等情况综合考虑。
病史因素:若患者有心力衰竭病史,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更有利于改善预后;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ACEI、ARB对保护肾功能、改善糖代谢可能更有优势;对于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则应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诱发哮喘的药物。
三、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存在脏器功能减退,药物选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及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如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等。
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首先应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改善生活方式等,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才考虑药物治疗,且药物选择需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应选择安全性高、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等。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因为任何药物都可能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