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症状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有长期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及加重时的呼吸困难;循环系统有心悸、发绀、右心衰竭的气促加重、下肢水肿、肝大压痛;其他系统有神经精神症状、消化功能障碍、尿量变化,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需针对特殊人群采取相应关注及干预措施
一、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有长期慢性咳嗽病史,随着病情进展咳嗽可加重。一般是由于气道长期受慢性炎症等因素刺激,导致气道黏膜分泌物增多,刺激咳嗽感受器引起。例如,长期吸烟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其气道因烟雾等有害物质刺激,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咳嗽症状较为明显。
2.咳痰: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呈脓性。这是因为气道炎症使黏液腺和杯状细胞增生,分泌亢进,同时纤毛运动减弱,痰液排出受阻所致。如合并细菌感染时,痰液可转为黏液脓性或脓性。
3.呼吸困难:早期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加重,静息时也可出现。主要是由于肺部原发病变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呼吸功能。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而来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其肺部气道狭窄、肺泡弹性减退等病变,使得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受损,呼吸困难逐渐加重。
二、循环系统症状
1.心悸:可出现心悸症状,多因心脏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因素影响心脏节律导致。例如,缺氧可使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影响心肌的电活动,从而引起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
2.发绀:是由于缺氧导致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所致,多见于口唇、甲床等部位。当机体缺氧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不能充分氧合,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比如病情较重时,患者外周循环不良,发绀表现会更明显。
3.右心衰竭表现
气促加重:右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会明显加重。这是因为右心收缩功能减退,导致体循环血液回流受阻,肺淤血加重,影响气体交换。
下肢水肿:多见于踝部,呈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主要是由于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外周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回流受阻。例如,患者长期站立或活动后,水肿会更为明显。
肝大压痛:肝脏淤血肿大,有压痛。右心衰竭时,肝静脉回流受阻,肝淤血肿大,触诊时可发现肝脏肿大且有压痛感。
三、其他系统症状
1.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时可出现头痛、失眠、烦躁不安、谵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脑病表现。这是因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和功能,导致脑功能障碍。例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下,病情加重,容易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2.消化功能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功能。右心衰竭时,胃肠道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酶分泌减少,从而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3.尿量变化:急性加重期可出现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同时,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肾淤血也会影响肾功能,导致尿量减少。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尿量可逐渐增多。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长期吸烟的患者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可能更严重;有长期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人群,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后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易加重。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女性患者在妊娠等情况时需特别关注心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劝导其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等,以减轻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