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防治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中生活方式调整涵盖饮食(限钠增钾)、体重管理(BMI18.5-23.9kg/m2)、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药物治疗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等种类及相应不良反应;儿童高血压非药物是基础且药物慎用,妊娠期高血压治疗兼顾母婴健康,老年人高血压非药物注意运动安全适度,药物治疗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从小剂量开始调整。
一、非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同时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研究表明,高钠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增加钾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这样的饮食原则,例如儿童应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多食用高盐食品;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也需注意饮食的钠钾平衡。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要严格把控饮食中的钠盐含量。
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体质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kg/m2。超重和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重变化,避免过度肥胖;成年人则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体重管理计划,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更应将体重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轻心脏负担等。
运动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压,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交感神经活性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较为温和的运动,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等强度稍高的运动,但都要注意运动的循序渐进和安全性。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二、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种类
利尿剂: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常用的有氢氯噻嗪等。但使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不同人群中需注意监测电解质情况,例如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利尿剂时更要密切关注血钾等电解质水平。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通过阻滞钙通道,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此类药物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降压效果较好,一般耐受性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例如卡托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从而舒张血管降压。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在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中使用需谨慎,比如肾功能严重减退的患者可能不适合使用此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像氯沙坦等,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耐受性较好,在特殊人群如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等的使用上有一定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高血压: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重视。非药物治疗是基础,要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同时增加适当的运动。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应选择安全性高、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且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
2.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需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健康。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等。药物治疗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母亲血压和胎儿情况。
3.老年人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非药物治疗中要特别注意运动的安全性和适度性,避免剧烈运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降压平稳、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和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