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的症状及治疗
骨膜炎症状因病因和部位不同而异,有局部疼痛(活动、承重时加重,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局部肿胀(程度不一,可伴皮肤温度升高,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活动受限(不同部位骨膜炎致相应活动受限,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制动、调整生活方式,不同人群要求有别)、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药物治疗(依病情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感染性骨膜炎可能用抗生素,遵医嘱)。
一、骨膜炎的症状
骨膜炎是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其症状因病因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局部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酸痛,在活动、承重时疼痛往往会加重。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在行走、跑步等下肢活动时,小腿部位会出现疼痛不适。不同年龄人群感受疼痛的程度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表现为肢体的哭闹不安等;老年人可能本身对疼痛的耐受性稍差,但疼痛性质基本相似。长期从事剧烈运动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由于骨膜长期受到应力刺激,更容易出现局部疼痛症状。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骨外伤史等,再次发生骨膜炎时疼痛可能相对更明显。
局部肿胀:骨膜炎症会引起局部组织液渗出增加等,导致病变部位出现肿胀。肿胀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肿胀可能仅能通过触摸感知组织较饱满,重度肿胀可能可见明显的局部隆起。在肿胀的同时,可能伴有皮肤温度升高,这是因为炎症反应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产热增加。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组织较为疏松,肿胀可能相对更易观察到;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肿胀消退可能相对缓慢。生活方式中运动强度过大等因素可能导致肿胀加重,有骨膜炎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病时肿胀可能比首次发病时更为迅速。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等因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比如膝关节骨膜炎患者,会出现膝关节活动不利,屈伸困难;踝关节骨膜炎患者会影响行走、屈伸等活动。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为疼痛不敢活动相应肢体,而老年人可能因为活动受限导致日常生活行动不便,如上下楼梯困难等。特殊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后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有膝关节、踝关节等相关病史的人群,发生骨膜炎时活动受限可能更明显。
二、骨膜炎的治疗
骨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一般治疗
休息制动:让病变部位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进行加重损伤的活动。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需要减少下肢的行走、跑跳等活动,尽可能多休息。不同年龄人群休息制动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帮助限制其过度活动;老年人则需要自身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等。特殊生活方式中运动量过大的人群,要严格按照医生建议减少运动量;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更要重视休息制动,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调整生活方式:根据具体病因调整生活方式。如果是由于运动姿势不当引起的骨膜炎,要纠正运动姿势;如果是长期站立工作导致的,可适当增加休息时间,调整工作姿势等。儿童要注意避免过度奔跑、跳跃等不当运动;老年人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避免剧烈运动。
物理治疗
热敷:在骨膜炎亚急性期等可适当进行热敷,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一般可使用温毛巾等进行局部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时间;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要注意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等情况时不能进行热敷。
超短波治疗:利用超短波仪器产生的高频电场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改善血液循环等。超短波治疗相对安全,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严格控制治疗参数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如出现感染性骨膜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具,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