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怎么回事
溃疡性结肠炎是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因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等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和全身表现,诊断靠结肠镜、钡剂灌肠及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免疫失衡引发的肠道慢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糜烂、溃疡,黏液分泌增加及出血所致。腹泻频率因病情轻重而异,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
腹痛:多有轻至中度腹痛,常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便后腹痛可缓解。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全身表现
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感染等并发症。
长期慢性病变可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相关,如NOD2基因等,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肠道微生物因素
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正常肠道微生物群对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免疫平衡等有重要作用,当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如有益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多时,可能触发肠道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发生。
3.免疫因素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肠道黏膜中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被激活,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的损伤、溃疡形成等病理改变。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见直肠和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散在多发性糜烂或溃疡,表面附有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见大片溃疡。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
2.钡剂灌肠检查
可见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状。但对于重型患者,钡剂灌肠检查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风险,应慎用。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中重型患者可有贫血,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血沉(ESR):血沉加快常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也是炎症活动的指标之一。
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粪便中有黏液、脓血,病原学检查旨在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五、治疗相关要点(仅提及药物名称)
目前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以及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等)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个体化制定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病情观察上需更细致,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尽量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生长迟缓、性腺抑制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因为疾病可能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可能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风险,在进行结肠镜检查等操作时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
3.妊娠患者
妊娠期间发生溃疡性结肠炎需谨慎用药,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治疗需权衡疾病本身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如病情较轻时可考虑氨基水杨酸制剂等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