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且频率较快的心律失常,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长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能出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性应激反应导致心房电活动异常。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房性心动过速,这与运动时心脏负荷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病理性因素:多种心脏疾病可引发房性心动过速,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房电活动)、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干扰心房正常电传导)、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瓣膜病变,影响心房的正常功能和电活动)等。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之相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特性,增加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病情较轻时可能仅表现为偶尔的心跳加快不适,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心慌、气短,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例如,一位患有房性心动过速的老年患者,可能在日常轻微活动后就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悸症状,影响其正常的散步等活动。
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率增快,通常心率在100-250次/分钟之间,心律相对规则。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房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手段。典型的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心房率快速而规则,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例如,在12导联心电图上可以清晰观察到快速的P波序列,通过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等特征来明确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间歇性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对于诊断不频繁发作的病例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对于一些偶尔发作房性心动过速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Holter监测能够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征,从而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期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等。如果刺激迷走神经无效,则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腺苷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出现严重低血压、休克等情况,可能需要立即进行电复律治疗。
长期治疗: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对于频繁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可根据病情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长期维持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权衡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另外,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导管技术消融异常的心房电活动病灶,达到根治房性心动过速的目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儿童的心脏功能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儿童患者的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心悸、胸闷等情况,及时就医。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房性心动过速时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多种疾病相互影响。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避免对心脏供血和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房性心动过速需要谨慎处理。药物治疗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母亲和胎儿的情况,如心率、胎儿的发育等。必要时可能需要在产科和心内科的共同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