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低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血压低头晕恶心想吐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包括体质性、体位性低血压及饥饿空腹等,病理性涉及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等,应对措施有休息、补充能量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血压低头晕恶心想吐的常见原因
1.生理性因素
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常见于20-50岁的女性,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较低,迷走神经张力较高有关。这类人群平时血压虽低,但可能无明显症状,当体位突然改变,如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引发头晕、恶心想吐等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站立位,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在站立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其发生机制主要是体位变化时,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到心脏,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减退,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饥饿或空腹:长时间未进食导致血糖降低,同时血压也可能随之下降。因为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尤其对于一些节食减肥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另外,心肌梗死等心脏器质性病变也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引发低血压及相关症状。
内分泌代谢疾病: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管张力降低,血压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也可能出现血压偏低,同时伴有头晕、恶心想吐等代谢减慢相关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动脉硬化,会使脑血管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同时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压调节异常。另外,小脑病变等也可能干扰身体的平衡调节和血压的正常调控,引起头晕、恶心想吐以及血压低的情况。
其他疾病: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时,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同时炎症介质等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想吐,并且影响脑部供血出现头晕症状。大出血、脱水等情况会使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相应症状。
二、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1.一般应对
休息:当出现血压低头晕恶心想吐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突然站立,以防摔倒发生意外。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有利于心脏等器官恢复正常的供血。
补充能量:如果是因饥饿或空腹导致的情况,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含糖饮料,如糖水、果汁等,以快速补充血糖,改善症状。对于老年人,要注意缓慢饮用,避免呛咳。
2.针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血压低头晕恶心想吐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快速改变体位,起床或站立时应缓慢进行。家属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血管、内分泌等疾病。
女性:体质性低血压的女性平时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状态的变化,更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出现低血压相关症状。如果是体位性低血压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穿弹力袜等可能有助于改善下肢静脉回流。
儿童:儿童出现血压低头晕恶心想吐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要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确保儿童的营养摄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避免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低血压相关症状。儿童在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因头晕摔倒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