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症状特征是什么
胃痛具有多方面特征,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不同病因有差异;疼痛性质有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等;发作频率与时间方面,偶尔或频繁发作且部分溃疡有规律时间;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反酸烧心、食欲不振,严重时伴黑便或呕血。
一般来说,胃痛的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大致位于胸骨下方、肚脐上方的区域。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痛,疼痛部位可能会有一定差异,比如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偏左的位置;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往往在上腹部偏右的部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精准区分方式,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对于儿童而言,其解剖位置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大体上也在腹部相应区域,不过儿童表述疼痛位置可能不够精准,需要家长结合其他表现细致观察。
疼痛性质
隐痛:表现为一种不太剧烈的、隐隐约约的疼痛感觉,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常见于一些慢性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患者可能长期有这种隐隐作痛的感觉,在进食后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或无明显变化。
胀痛:感觉胃部有胀满不适的同时伴有疼痛,多是由于胃内气体积聚、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比如暴饮暴食后,胃内食物不能及时消化排空,就可能出现胃脘部胀痛的情况。
刺痛:疼痛较为尖锐、锐利,像被针刺一样,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可能是胃黏膜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等原因导致,例如误食了刺激性较强的物质后,可能会出现胃部刺痛感。
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就像肚子被绞着一样,常见于胃痉挛的情况,比如腹部受凉、食用生冷食物等可能诱发胃痉挛,导致胃部出现绞痛症状。
发作频率与时间
发作频率:如果是偶尔出现的胃痛,可能与一次性的饮食因素相关,比如短时间内进食过多辛辣、油腻食物等;而如果是频繁发作的胃痛,就要警惕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胃部疾病,如胃溃疡可能会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疼痛可能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然后缓解,过一段时间又发作。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疼痛发作频率可能不定,与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情绪紧张、焦虑时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疼痛发作。
发作时间:部分胃溃疡患者的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进食后0.5-1小时左右开始发作,到下次进餐前缓解,也就是所谓的“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疼痛往往在空腹时发作,即餐前痛,进食后疼痛可缓解,这是因为空腹时胃酸直接刺激溃疡面,进食后胃酸被部分中和,疼痛得以缓解。儿童的胃痛发作时间可能没有成人那么典型的规律性,但也可能与进食相关,比如进食不规律、进食过多后出现胃痛等情况。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胃痛时常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当胃部受到刺激,如患有急性胃炎时,炎症刺激胃黏膜,导致胃蠕动紊乱,就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吐出胃内的contents后,有时胃痛可能会有所减轻。对于孕妇来说,如果出现胃痛伴有恶心、呕吐,需要考虑是否为孕期特殊的胃肠反应,但也不能忽视胃部疾病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排查。
反酸、烧心:胃痛时常常会伴随反酸、烧心的感觉,这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比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除了有胃痛外,反酸、烧心症状较为明显,胃酸反流到口腔还会有酸味,烧心是胸骨后有灼热感。在老年人中,出现反酸、烧心伴胃痛时,要注意排除是否有食管裂孔疝等情况,因为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食欲不振:胃痛会影响胃部的消化功能,导致患者食欲下降,不想进食。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长期的胃痛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进而影响营养的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对于儿童,食欲不振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家长重视,及时查找胃痛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黑便或呕血:如果胃痛伴有黑便,提示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血液在胃肠道内被消化分解后,排出的粪便呈黑色,像柏油样;如果出现呕血,往往意味着上消化道出血较为严重,血液经口腔呕出。这种情况非常危险,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一旦出现胃痛伴有黑便或呕血,都要立即就医,可能是胃溃疡并发出血、胃癌等严重疾病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