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该怎么治疗
急性荨麻疹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因素,需明确并避免相关诱因;药物治疗中抗组胺药为一线,重症用糖皮质激素,还需对症用其他药;对症支持要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病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要综合考虑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一、避免诱发因素
明确诱因:详细询问病史,帮助患者识别可能的诱发因素,如食物(常见的有鱼虾、坚果、牛奶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物(某些植物、化妆品等)以及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刺激等)。例如,若患者近期食用过新的海鲜类食物后发病,应提醒其避免再次食用此类食物。不同年龄人群诱发因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因感染或食物过敏诱发,而成人可能与药物、接触物等关系更密切。
避免接触:在明确诱因后,应尽量避免接触相关诱发因素。对于因花粉过敏诱发的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应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穿长袖衣物等;因药物过敏诱发的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并将过敏药物记录在病历中,以便医生参考。
二、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具有镇静作用,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时需谨慎评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嗜睡等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使用。例如,成人急性荨麻疹可选用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等,儿童则需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和剂量,但需注意避免选择有明显嗜睡等不良反应且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如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时,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糖皮质激素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使用时需更加谨慎,要权衡利弊。
其他药物:对于伴有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如由感染诱发的急性荨麻疹,可适当使用抗感染药物,但需注意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过敏的抗感染药物。
三、对症支持治疗
保持皮肤清洁: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可使用温水轻柔清洗皮肤,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看护,防止其搔抓皮肤导致病情加重或继发感染。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皮疹的范围、瘙痒程度、有无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伴随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病情变化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改变,需格外关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有明显不良反应的药物。抗组胺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年龄和体重计算。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减少其因皮肤瘙痒等不适产生的哭闹等情绪,家长需协助做好皮肤护理等工作。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在治疗急性荨麻疹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时需评估对其他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皮肤较为敏感,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皮肤。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急性荨麻疹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哺乳期患者:哺乳期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应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以减少对婴儿的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