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意思
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胃黏膜固有腺体无萎缩,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为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有上腹部不适等消化不良表现及轻压痛体征;诊断靠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要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有Hp感染需根除,预防要保持良好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滥用伤胃药及积极治疗基础病等。
一、病因方面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进而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Hp的概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人群感染率相对较高。长期的Hp感染若不进行干预,会持续破坏胃黏膜,增加非萎缩性胃炎发展为其他更严重胃部疾病的风险。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以及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会不断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反复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其正常的修复和防御功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饮食习惯影响的程度不同,比如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且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因饮食因素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非萎缩性胃炎。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性胃黏膜损伤的易感性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某些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发生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黏膜腺体受损,影响胃酸分泌和维生素B的吸收。这种情况在特定年龄段和自身免疫疾病高发人群中可能出现,比如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发生自身免疫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概率可能增加。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症状表现: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可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症状稍有波动,而儿童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太典型,常表现为食欲减退、哭闹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差异有关。
2.体征表现:体征通常不明显,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一般无其他特殊体征。
三、诊断方面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减轻其不适和恐惧心理。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不同检测方法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略有不同,例如尿素呼气试验相对无创,更适合儿童及大多数成年患者。
四、治疗及预防方面
1.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如果存在Hp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根除Hp治疗。对于无Hp感染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2.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减少Hp感染的机会;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胃部情况。不同人群的预防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应注重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要更加关注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定期进行胃部健康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