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疼痛的感觉
阑尾炎疼痛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发展过程为先初期隐痛,后数小时左右转移至右下腹麦氏点,性质多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且有压痛反跳痛,不同类型阑尾炎疼痛特点有差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疼痛较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疼痛剧烈,急性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穿孔后疼痛先暂缓解后全腹腹膜炎致疼痛范围扩大且症状严重。
一、阑尾炎疼痛的起始部位
阑尾炎疼痛通常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这是因为阑尾的神经传入与内脏神经相关,最初的疼痛定位不精确。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神经发育特点,疼痛起始部位可能不太典型,但大多也遵循从上腹或脐周开始的规律;而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起始疼痛部位可能更不明确,但也多起始于上述区域附近。
二、阑尾炎疼痛的发展过程
1.初期隐痛阶段
在阑尾炎发病初期,炎症刺激阑尾黏膜及浆膜,疼痛表现为比较轻微的隐痛,此时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患者可能容易忽视,尤其是儿童可能只是表现为腹部不适,老年人可能仅感觉腹胀等非典型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刚开始,对神经的刺激尚处于初级阶段。
2.转移至右下腹阶段
随着阑尾炎症的进展,炎症逐渐刺激壁层腹膜,出现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一般经过数小时(通常6-8小时)后,疼痛会固定在右下腹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这是因为壁层腹膜受躯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准确。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转移时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转移相对较快,而老年人可能转移时间延长,但最终都会固定在右下腹麦氏点附近。
三、阑尾炎疼痛的性质
1.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重
阑尾炎的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疼痛,并常伴有阵发性加重。这是由于阑尾管腔梗阻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引发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导致阵发性疼痛,而炎症持续存在又使疼痛呈持续性。例如,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向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发展过程中,疼痛会从单纯的隐痛逐渐转变为持续性疼痛且阵发性加重。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会对疼痛的感知有所不同,但基本疼痛性质不变;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其疼痛性质可能会因基础疾病的影响而稍有不同,但总体仍符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的特点。
2.压痛与反跳痛
在右下腹麦氏点区域有固定的压痛,这是阑尾炎重要的体征之一。当医生按压该部位时,患者会感到疼痛。同时,反跳痛也较为常见,即按压右下腹后迅速抬手,患者会感觉疼痛加剧。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壁层腹膜,导致腹膜受到刺激后的防御性反应。儿童由于腹部肌肉相对不发达,压痛和反跳痛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但仍可通过仔细检查发现;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等原因,压痛和反跳痛的表现也可能不典型,但只要存在阑尾炎,仍会有相应的腹膜刺激征表现。
四、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疼痛特点差异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疼痛相对较轻,多为轻度隐痛,压痛也相对局限在麦氏点附近,一般无明显反跳痛,炎症主要局限在阑尾黏膜和黏膜下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机体反应相对敏感,可能疼痛感觉会比成年人更明显一些,但疼痛性质仍以隐痛为主;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阑尾位置改变,疼痛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炎症刺激导致的疼痛特点依然存在,只是疼痛部位可能会稍高一些。
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胀痛,压痛和反跳痛明显,炎症累及阑尾全层,周围可能有渗出。此时疼痛程度较单纯性阑尾炎加重,患者痛苦表情明显;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下降,即使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疼痛可能也会表现得更为严重,而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病情复杂化。
3.急性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疼痛可因阑尾穿孔后压力骤减而暂时缓解,但随后会出现全腹腹膜炎的表现,疼痛范围扩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伴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腹壁薄,腹膜炎表现可能更明显,而且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阑尾炎穿孔后感染扩散更快,疼痛及全身症状可能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