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
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可通过非药物治疗和药物辅助。非药物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减少椎间盘压力,不同人群卧床时长不同,需选合适床垫)、物理治疗(牵引调整椎间隙压迫、热敷促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按摩推拿需专业操作且有禁忌)、康复锻炼(核心肌群和腰背肌锻炼,不同人群锻炼强度有别);药物辅助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抗炎镇痛,消化道溃疡及老年患者需注意)和肌肉松弛剂(缓解肌肉痉挛,儿童使用需遵医嘱)。
一、非药物治疗缓解疼痛
(一)卧床休息
1.作用原理:卧床休息可减少椎间盘所受压力,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缓解疼痛。一般急性期建议严格卧床休息3-4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步下床活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卧床休息的具体时长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者可能恢复相对快些,老年人群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卧床时间以确保充分恢复。
2.生活方式关联: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通过卧床休息可打破这种不良循环,促进腰椎恢复。同时,卧床时应选择合适的床垫,过软或过硬的床垫都不利于腰椎恢复,一般建议选择软硬适中、能贴合脊柱生理曲度的床垫。
(二)物理治疗
1.牵引治疗: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0%-20%,牵引时间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对于年龄较大或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牵引重量需谨慎选择,避免因牵引重量过大导致椎体压缩等不良后果。
2.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疼痛。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3-4次。但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老年人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注意避免烫伤,因为这类人群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3.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推拿可调整脊柱关节的位置,缓解肌肉紧张。但按摩推拿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对于伴有椎体不稳、椎管狭窄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进行推拿,以免加重病情。例如,患有严重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当的推拿可能会进一步压迫神经,导致疼痛加重、下肢麻木等症状加重。
(三)康复锻炼
1.核心肌群锻炼: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可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减轻椎间盘压力。例如仰卧位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肩部为支点,抬起骨盆,尽量使躯干与大腿呈一条直线,每组10-15次,每日3-4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肌肉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康复锻炼需在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的低强度核心肌群锻炼方法,避免因锻炼不当影响脊柱发育。而对于老年患者,核心肌群锻炼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腰部疼痛加重。
2.腰背肌锻炼:常见的有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位,双手背后,头部和双下肢同时抬起,像飞燕一样,每组5-10次,每日3-4组。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腰背肌锻炼时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适当增加锻炼强度和次数,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以锻炼后不引起明显疼痛加重为宜。
二、药物辅助缓解疼痛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格外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病情,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也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二)肌肉松弛剂
1.作用原理:肌肉松弛剂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伴有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例如氯唑沙宗等,能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和大脑皮质下的多突触反射,减轻肌肉痉挛。但对于儿童患者,肌肉松弛剂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能差异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