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阵房性期前收缩是起源于心房、连续出现3次及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其发生与心房肌兴奋性增高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心电图有特定特点,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偶尔发生的可能见于正常人,频繁发作伴基础疾病则需评估处理,处理原则为找诱因去除,无基础病无症状者多不需特殊治疗,有基础病或频繁发作有症状者针对基础病治疗,特殊人群需谨慎处理
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而房性期前收缩是由于心房内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短阵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多与心房肌的兴奋性增高、折返机制等有关。例如,当心房肌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如交感神经兴奋、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等)、心肌缺血等情况时,可能会引发心房内异位起搏点频繁发放冲动,从而形成短阵房性期前收缩。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机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短阵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老年人可能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增加短阵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跳暂停感,尤其是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下,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对于不同性别而言,一般没有特异性的性别差异表现,但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心脏电活动,使短阵房性期前收缩的症状稍有不同,但总体症状表现无本质区别。
体征表现:在听诊时,可能会发现心律不齐,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等体征。
心电图特点
P波形态: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如果是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不同部位,P波形态会有相应变化。
PR间期: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后的PR间期与窦性心律的PR间期基本相同,但也可能稍有差异。
QRS波群:大多呈室上性形态,即与窦性心律的QRS波群形态相似,但当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能会增宽变形。
短阵发作:连续出现3次及以上提前的房性P波,且RR间期相对规则(短阵发作时)。
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短阵房性期前收缩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短阵房性期前收缩以及其大致的心电图特征。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能够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不经常发作的短阵房性期前收缩,评估其发作频率、与患者症状的关系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进行Holter检查时要注意电极的粘贴和设备的舒适性等问题;老年人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短阵房性期前收缩。例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情况,这些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是引发短阵房性期前收缩的病因。
临床意义及处理原则
临床意义:偶尔发生的短阵房性期前收缩可能见于正常人,如在过度吸烟、饮酒、喝咖啡、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出现。但如果短阵房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或者伴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时,则可能提示存在一定的心脏病变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不同年龄人群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儿童若频繁出现短阵房性期前收缩,要考虑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电生理异常等情况;老年人频繁发作则要警惕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等问题。
处理原则:首先要寻找可能的诱因并去除,如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喝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对于无基础心脏疾病且偶尔发作、无症状的短阵房性期前收缩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或短阵房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且有症状的患者,则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能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短阵房性期前收缩时,要谨慎评估药物治疗的风险与受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等;儿童出现短阵房性期前收缩时,要更谨慎对待,优先从改善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方面入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