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什么病
骨髓炎是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感染及儿童、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等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有高热等全身及疼痛红肿等局部症状,慢性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有窦道等;诊断靠影像学(X线、CT、MRI)和实验室(血常规、血培养、局部穿刺)检查;治疗急性用抗生素、支持及局部处理,慢性以手术为主结合抗生素;预防要注意创伤防护、控制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病因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其致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是常见的血源性骨髓炎好发部位,因为儿童该部位的血管呈袢状,血流缓慢,细菌易停留繁殖。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引起血源性骨髓炎的致病菌。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折手术后等外伤情况,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发感染。比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时,很容易导致骨髓炎发生。
蔓延性感染:邻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感染可能蔓延至足部骨骼引发骨髓炎。
2.易感人群因素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且长骨干骺端的解剖特点使其成为易感染部位。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影响局部血液供应,降低了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容易发生足部等部位的骨髓炎。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骨骼的血供也相对较差,一旦有创伤或局部感染,较易引发骨髓炎。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骨髓炎。
二、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明显,早期为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变为持续性剧痛,局部出现红肿、皮温升高,病变部位的肢体活动受限。
2.慢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
局部症状:局部可见窦道形成,窦道内可排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局部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骨骼可出现变形、增粗等改变。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
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小的骨破坏灶、骨膜反应等。
MRI检查: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病变范围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能清晰显示骨髓水肿、脓肿形成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血培养:急性期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致病菌,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局部穿刺:穿刺抽取病变部位的脓液进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并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四、治疗
1.急性骨髓炎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
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等,以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局部处理:早期可进行局部制动,如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肢体,减少疼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对于形成脓肿的情况,可进行穿刺引流或切开引流。
2.慢性骨髓炎治疗
手术治疗:是慢性骨髓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窦道切除术等,通过手术清除病灶内的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脓性分泌物等。
抗生素应用:根据手术前后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持续应用一段时间以彻底消灭残留的细菌。
五、预防
1.注意创伤防护:避免开放性骨折等创伤的发生,一旦发生创伤要及时进行清创处理,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足部清洁,预防足部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要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