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室间缺损怎么办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缺损分为膜周部、漏斗部和肌部等类型,小型缺损部分可自行闭合,中大型缺损难自然闭合且会致一系列症状,治疗有手术和介入,手术时机依情况定,方式有开胸和微创,介入有适用情况和原理,婴幼儿、年长儿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先天性心脏病室间缺损的分类
室间缺损可分为膜周部缺损、漏斗部缺损和肌部缺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室间缺损在病情表现和治疗时机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膜周部缺损较为常见,其病情发展和预后情况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而肌部缺损相对来说病情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二、室间缺损的自然病程
1.小型室间缺损:部分小型室间缺损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研究表明,约有50%-70%的小型室间缺损在5岁之前可自然闭合。这类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也可能不受明显影响,但仍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缺损的变化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要密切观察其喂养情况、呼吸情况等,因为小型室间缺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如导致喂养困难等。
2.中型和大型室间缺损:中型和大型室间缺损一般难以自然闭合。随着患儿生长发育,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困难、多汗等。大型室间缺损会导致左向右分流增加,使肺循环血量增多,体循环血量减少,长期如此会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可能发展为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其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而年长儿可能会出现活动耐力下降等情况。
三、室间缺损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时机选择:对于小型室间缺损有自行闭合可能的患儿,需定期随访,观察缺损变化。若到一定年龄仍未闭合,且存在一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则需考虑手术。对于中型和大型室间缺损,一般建议尽早手术。通常认为,在患儿1-5岁左右进行手术较为合适,但也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如是否出现肺动脉高压等情况来综合判断。如果患儿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甚至出现右向左分流(艾森曼格综合征),则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此时已失去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包括传统的开胸修补术和近年来发展的微创修补术等。开胸修补术是通过切开胸部进行手术操作,修补缺损部位;微创修补术则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不同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病情的患儿,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介入治疗
适用情况:部分室间缺损适合介入治疗,如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肌部室间隔缺损等。一般要求缺损大小合适,通常直径在3-14mm左右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可考虑介入治疗。但具体还需根据患儿的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情况评估。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介入治疗相对开胸手术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原理: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利用封堵器将室间缺损封堵,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封堵器脱落等,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发症的发生率已逐渐降低。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患者:婴幼儿患有室间缺损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其喂养情况,因为可能存在喂养困难,要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同时,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要定期带患儿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年长儿患者:年长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过度劳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合理营养,保证均衡的饮食结构,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
3.存在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对于已经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等,都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在生活中要严格限制活动量,避免情绪激动等可能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因素。同时,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进行相关的治疗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