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常见妇科疾病,由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非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发病因神经内分泌失调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和量异常,分无排卵性和排卵性功血,诊断靠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等方法,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是主要原因。例如,青春期女性HPOA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无排卵性功血;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也容易引发功血。
其他因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血液病等也可能影响HPOA的功能从而导致功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也可能诱发功血。
二、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紊乱:可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提前或推迟,经期延长或缩短等。例如,有的患者月经周期可能从原来的28天左右变为1-2个月来一次,或者10多天不干净。
月经量异常:月经量可增多,如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甚至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也可表现为月经量减少,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分类及特点
无排卵性功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患者因HPOA不成熟,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但不能排卵,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引起子宫出血;围绝经期患者则是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发育异常,无排卵,激素分泌紊乱而出血。其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
排卵性功血: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常见类型有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功能不足者,黄体期缩短,导致月经周期缩短;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黄体萎缩不全,经期延长。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既往病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以及是否有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全身检查可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妇科检查主要观察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情况。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和附件的情况,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同时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等。
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缩短;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下降缓慢。
激素测定:测定性激素六项等,了解患者内分泌情况,如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等水平,有助于判断HPOA的功能状态。
诊断性刮宫:不仅可以止血,还可以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对于年龄大于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诊断性刮宫。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纠正贫血,补充营养,注意休息等。对于贫血患者,可通过饮食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严重贫血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血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药物。无排卵性功血青春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围绝经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者以促进黄体功能为主,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以调节黄体萎缩为主。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由于青春期HPOA尚未成熟,月经容易不规律,要正确认识月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围绝经期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相关内分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功血问题。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血液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功血的治疗和预后。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控制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正常后功血可能会有所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