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死亡原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出血难控致失血性休克、肝功能恶化及肝性脑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预防要点有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干预、出血时紧急处理、加强并发症监测与处理,如定期评估高危人群、出血后迅速止血补液、监测并处理相关并发症等。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出血难以控制引发失血性休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若不能及时有效止血,患者会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大量失血会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各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注,导致功能障碍。研究表明,急性大失血超过循环血量的20%-30%时,就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若休克不能得到纠正,会进一步加重多器官功能损伤,最终导致死亡。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各脏器功能有所减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发生失血性休克进而死亡的风险更高;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失血时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受限,也更容易陷入失血性休克的危险境地。
(二)肝功能恶化及肝性脑病
肝硬化患者本身存在肝功能受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会加重肝脏的缺血缺氧,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肝功能严重受损会影响多种物质的代谢、解毒等功能。同时,肠道内积血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等含氮物质,经门-体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于本身肝功能储备较差的患者,如Child-Pugh分级C级的患者,出血后肝功能恶化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有长期酗酒史导致肝硬化的患者,其肝脏对出血等损伤因素的耐受能力更弱,更容易出现肝功能迅速恶化及肝性脑病。
(三)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引发的失血性休克、肝功能恶化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会相继或同时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例如,休克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可引起急性肾衰竭;肝脏功能衰竭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可导致凝血功能进一步紊乱,加重出血;心功能也可能因休克等因素受到影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儿童患者本身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相对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女性患者在出血等应激情况下,机体的生理调节与男性有所不同,但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上并无本质差异,只是需要根据其特殊的生理状态进行个体化的监测和处理。
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相关要点
(一)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干预
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评估静脉曲张的程度。年龄较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高、既往有过出血史的患者属于更高危人群。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可采取内镜下治疗等措施预防出血,如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生活方式方面,这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等,以减少曲张静脉破裂的风险。
(二)出血发生时的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尽快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药物止血(常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内镜下止血治疗等。同时,积极纠正失血性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补充血容量的速度和量需要根据其心肺功能等情况进行调整;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避免补液过快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三)加强对并发症的监测与处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并进行处理。对于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要减少肠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如使用乳果糖等药物。在护理儿童患者时,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精神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等,因为儿童对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耐受能力更弱,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女性患者,在监测和处理并发症时要考虑到其生理周期等可能对病情观察产生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以病情的客观变化为依据进行相应的医疗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