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检测如何检查
动脉硬化检测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和下肢动脉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检测、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常见检查方法,分别有不同原理、意义和检查过程,各方法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及适用情况有差异。
一、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
原理及意义:通过高频声波反射来观察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是否存在斑块等情况。正常颈动脉IMT一般小于0.9毫米,当IMT≥1.0毫米时提示有动脉硬化的可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其正常参考值会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中青年人群IMT相对较薄,随着年龄增长,IMT有逐渐增厚的趋势。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相关病史的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更应频繁,以便早期发现动脉硬化迹象。例如,一项针对大量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的研究表明,吸烟人群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
检查过程: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医生将超声探头放在颈部两侧的颈动脉部位,通过移动探头获取颈动脉的图像,测量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
2.下肢动脉超声
原理及意义:可以检测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是否存在狭窄或斑块等。对于有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人群,下肢动脉超声能帮助判断动脉硬化在下肢动脉的累及情况。不同性别在下肢动脉硬化的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男性和女性在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有不同特点,但都可以通过该检查评估动脉硬化程度。有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较高,下肢动脉超声是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超声显示斑块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检查过程:患者通常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将超声探头放置在下肢动脉走行部位,如股动脉、腘动脉等部位,进行扫描和测量。
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检测
1.原理及意义
原理:脉搏波在动脉壁上的传导速度与动脉僵硬度相关,通过特定设备测量脉搏波在主动脉等部位的传导速度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
意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PWV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年轻人PWV较低,老年人PWV较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PWV也有一定差异,例如,在相同年龄段,女性的PWV通常相对低于男性,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差异可能会逐渐缩小。有高血压、肥胖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或病史的人群,PWV往往会升高,通过PWV检测可以早期评估动脉硬化导致的动脉僵硬度变化。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PWV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2.检查过程:一般需要患者安静平卧,在身体特定部位放置传感器来记录脉搏波信号,然后通过仪器计算脉搏波传导速度。
三、CT血管造影(CTA)
1.原理及意义
原理:利用CT扫描结合造影剂,使血管显影,从而清晰显示动脉的形态、是否存在狭窄、斑块等情况。
意义:对于评估全身大血管的动脉硬化情况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性别对CTA检查的耐受性和动脉硬化表现可能不同,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血管迂曲等原因,在CTA图像获取上可能相对复杂一些,但能更精准地显示动脉硬化病变。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CTA可以详细了解脑部动脉的动脉硬化状况。研究表明,通过CTA能够准确发现冠状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
2.检查过程:患者需要注射造影剂,然后进行CT扫描,扫描过程中患者要保持静止,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
四、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1.原理及意义
原理:利用磁共振现象来显示血管,无需造影剂即可对血管进行成像,可观察动脉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意义:对于一些对造影剂过敏的人群是较好的选择。不同年龄人群的动脉在MRA图像上的表现有差异,比如儿童与成人的动脉结构不同,在动脉硬化评估上有各自特点,但对于成年人来说,MRA能清晰显示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异常。有肾脏疾病等病史可能影响造影剂使用的人群,MRA是更合适的检查方法。相关研究显示,MRA在检测主动脉动脉硬化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
2.检查过程:患者进入磁共振扫描仪内,根据机器要求保持身体不动,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血管的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