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因心脏结构畸形致右向左分流、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出现紫绀的先天性心脏病,与遗传、孕期感染及接触有害物质等因素有关,有紫绀、呼吸困难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手术和姑息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疾病,需多种检查诊断,以手术为主并针对性护理关注。
一、定义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一类,是由于心脏结构存在畸形,导致右向左分流,使得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从而引起皮肤、黏膜出现紫绀现象的先天性心脏病。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后代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某些单基因遗传疾病可导致心脏结构发育异常,进而引发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2.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增加胎儿患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干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过程,导致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三、病理生理机制
正常情况下,心脏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泵向全身,而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存在心脏结构的异常,如法洛四联症,包含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由于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升高,部分静脉血通过室间隔缺损进入左心室或主动脉,导致大量未氧合的血液混入体循环,使得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机体缺氧,从而出现皮肤、黏膜紫绀等表现。
四、临床表现
1.紫绀:是最突出的表现,通常在出生后数月逐渐出现,常见于口唇、甲床、耳垂等部位,表现为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2.呼吸困难:患儿活动耐力差,稍一活动就出现气促,严重时可能在安静状态下也有呼吸困难表现。例如婴儿可能在吃奶时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
3.生长发育迟缓:由于长期缺氧,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增、身高落后于同龄人等。
4.蹲踞现象:部分患儿会出现蹲踞现象,即行走一段时间后蹲下休息,这是因为蹲踞可增加体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暂时缓解缺氧症状。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可发现患儿有紫绀表现,心脏听诊可闻及异常的心音,如杂音等。例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可在胸骨左缘听到收缩期杂音。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心脏结构的畸形情况,如室间隔缺损的大小、肺动脉狭窄的程度等。
心血管造影:对于一些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进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更准确地了解心脏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根治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的畸形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法洛四联症可进行根治术,通过修复室间隔缺损、解除肺动脉狭窄等,纠正心脏结构畸形,改善血流动力学。
2.姑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复杂、不能立即进行根治手术的患儿,可采用姑息治疗方法,如体肺分流术等,暂时改善患儿的缺氧状况,为后续的根治手术创造条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婴儿:由于新生儿和婴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紫绀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
2.儿童及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营养供应,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监测病情变化,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
3.女性患者:育龄期的女性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要在孕前进行详细的心脏评估,由心内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妊娠风险。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病情加重,需要在密切监测下进行妊娠,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妊娠期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可以明确诊断,治疗上以手术为主,同时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