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骨膜炎有局部症状(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和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有发热寒战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和手术治疗(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时采用,方式依病情而定)。
一、骨膜炎的症状
(一)局部症状
1.疼痛:是骨膜炎常见症状,多为酸痛、胀痛等,活动后通常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一般难以完全消除。例如长期从事跑跳等运动的人群,因反复应力刺激骨膜,可出现局部疼痛,且在运动时疼痛明显加剧。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因表达能力受限,可能更多通过哭闹等方式体现不适。
2.肿胀: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液渗出,从而出现肿胀。肿胀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骨膜炎可能仅有局部轻微肿胀,而病情较重者肿胀较为明显,可观察到局部皮肤隆起。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更易出现肿胀情况。
3.压痛:用手指按压病变部位时可感觉到明显压痛,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了骨膜上的神经末梢。病史方面,有外伤史、感染史等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压痛症状。
4.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的关节或肢体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膝关节屈伸不利等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活动受限可能表现为不愿行走、玩耍时动作减少等;成年人则多因疼痛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二)全身症状
一般骨膜炎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比如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引起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可达38℃甚至更高,同时伴有怕冷、寒战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全身症状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发热症状相对更突出,而成年人可能除发热外还会有乏力等表现。
二、骨膜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让患病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防止骨膜进一步受损。例如患有小腿骨膜炎的患者,应减少行走、跑跳等活动,多休息。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有所差异,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利于身体恢复;成年人也应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活动量。
2.制动:可使用石膏、支具等进行制动,限制病变部位的活动。对于膝关节骨膜炎患者,可通过佩戴膝关节支具来固定膝关节,减少关节活动对骨膜的刺激。在制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合适的固定位置,确保制动效果,同时要关注制动部位的血液循环等情况,避免因制动过紧等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3.物理治疗
冷敷:在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急性外伤性骨膜炎,受伤后立即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儿童等皮肤较为娇嫩的人群,冷敷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和冷敷物与皮肤的距离。
热敷:在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一般可采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控制,儿童皮肤更薄嫩,温度应适当降低。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骨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例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2.抗生素: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遵循药敏试验等结果,合理用药。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膜炎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骨膜下脓肿形成等情况,需要通过手术切开引流等方式进行治疗。
2.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会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如切开引流术、病灶清除术等。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人群术后护理要根据其特点进行调整,儿童术后要特别注意避免伤口受到污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