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时该怎么办
心悸需先初步判断严重程度,有严重伴随症状等要立即就医,无严重症状先休息放松;要记录心悸相关信息、监测生命体征;排查诱因并规避,如咖啡因、药物等,调整生活方式;频繁发作、持续不缓解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就医时会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血液等检查。
一、初步判断与紧急处理
1.识别严重程度:首先要初步判断心悸的严重程度。如果心悸伴有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可能是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表现,需立即就医。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会出现心悸同时伴有剧烈胸痛、大汗等;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也会有明显心悸且可能危及生命。对于没有这些严重伴随症状的心悸,可先进行初步观察。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出现心悸需尤其谨慎,因为儿童心悸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情况引起,若儿童心悸伴有口唇发绀等情况更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出现心悸可能与心脏功能衰退、心律失常等多种因素相关,且老年人对症状的耐受可能较差。
从生活方式看,长期熬夜、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心悸,若本身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出现心悸后首先要考虑调整生活方式。
2.休息与放松:无论心悸严重程度如何,首先应停止当前正在进行的剧烈运动或繁重体力劳动等,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坐下或躺下休息。放松身心,可通过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因为紧张焦虑可能会加重心悸症状。比如进行缓慢的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重复多次。
二、进一步观察与记录
1.记录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心悸发作的相关信息,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长、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胸闷、心慌、出汗等)、发作前的活动状态、情绪状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后续判断心悸的原因。例如,记录下某一次心悸是在剧烈运动后立即发作,持续了10分钟,同时伴有明显胸闷,那么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很有帮助。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记录心悸与基础病史的关系尤为重要。如果在血压控制不佳时出现心悸,可能提示病情变化。
2.监测生命体征:有条件的话可以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身边有心率监测设备,可测量心率,正常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若心率过快(如超过100次/分钟且持续不缓解)或过慢(如低于60次/分钟且伴有不适)都需要关注。血压方面,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若血压异常也可能与心悸相关。
三、寻找可能诱因并规避
1.排查常见诱因:回顾近期的生活情况,排查可能导致心悸的常见诱因。比如是否摄入了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浓茶等),因为咖啡因可刺激心脏,导致心悸;是否服用了某些可能引起心悸的药物,如平喘药、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等。如果是因摄入咖啡因导致,应避免再饮用此类饮品;如果是药物引起,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与医生沟通是否能调整药物。
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更容易出现心悸情况,此时要关注生理期与心悸的关系。
2.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保持合理的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减轻体重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悸发生的风险。
四、及时就医评估
1.何时需就医:如果心悸频繁发作(如一天内发作多次)、持续不缓解(超过15分钟以上)、伴随严重不适症状(如上述的胸痛、呼吸困难等),或者既往有明确心脏疾病史且出现新的心悸情况,都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心悸更要及时就医,因为孕妇的心脏负担加重,心悸可能涉及胎儿等多方面的影响;儿童心悸无论何种情况都建议尽快就医,以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问题。
2.就医检查项目: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还可能安排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以实时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还可能进行血液检查,如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除心肌损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导致心悸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