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疝是什么意思
肠内疝指腹腔内肠管通过正常或异常孔道、间隙进入另一腹膜囊形成的疝,发病原因分先天性(如胚胎发育异常间隙)和后天性(腹部手术、创伤、粘连等);症状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超声);治疗上,症状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先非手术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等),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或非手术治疗无效则需手术(解除压迫、复位肠管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诊断治疗需谨慎,老年人手术前要评估基础疾病,孕妇要兼顾胎儿安全;预防措施包括术后尽早活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腹部疾病和定期体检。
一、肠内疝的定义
肠内疝是指腹腔内肠管通过腹腔内正常或异常的孔道、间隙进入到另一个腹膜囊内所形成的疝。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存在一些潜在的孔隙和隐窝,如十二指肠旁隐窝、盲肠周围隐窝、乙状结肠间隐窝等,当肠管进入这些隐窝或通过手术、创伤等造成的异常孔道时,就会形成肠内疝。
二、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部分人群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异常间隙或隐窝,使得肠管容易进入其中,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导致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后腹膜之间形成异常间隙,增加了肠内疝的发生风险。
2.后天性因素:腹部手术是后天性肠内疝的常见原因,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在腹腔内留下孔隙,肠管可通过这些孔隙形成内疝;腹部创伤也可能破坏正常的腹腔结构,产生异常通道,使肠管移位;腹腔内的粘连同样会改变肠管的正常位置和走向,促使肠内疝的形成。
三、症状表现
1.腹痛:是肠内疝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烈绞痛。疼痛部位通常与疝的位置有关,一般位于脐周或下腹部。
2.呕吐:由于肠管梗阻,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会引起反射性呕吐。呕吐物起初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胆汁样呕吐物。
3.腹胀:肠管嵌顿导致肠腔扩张,气体和液体积聚,引起腹部膨隆、腹胀。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肠内容物无法通过梗阻部位,会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的症状。但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时,仍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腹部手术史、创伤史等,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听诊等方法检查腹部情况,如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肠鸣音亢进或减弱等。
3.影像学检查:X线腹部平片可显示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等肠梗阻表现;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管的位置、形态以及是否存在内疝,对于诊断肠内疝具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也可发现腹腔内异常的肠管回声和积液情况。
五、治疗措施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情稳定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2.手术治疗:一旦确诊为肠内疝,且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或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解除疝环对肠管的压迫,将嵌顿的肠管复位,修复异常的孔隙或隐窝,防止复发。如果肠管已经发生坏死,则需要切除坏死的肠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哭闹不止、呕吐、腹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发生肠内疝时,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检查方法时,应尽量避免对胎儿有辐射的检查,如X线检查。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妇产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共同协商,权衡手术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
七、预防措施
1.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肠道负担。
3.积极治疗腹部疾病,如腹腔内感染等,防止炎症导致腹腔内粘连。
4.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腹腔内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