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和痘痘的区别
毛囊炎是毛囊炎症反应,由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引起,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丘疹等,治疗依病原体选药,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等;痘痘即痤疮,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多样,治疗分程度选方案,预防要注意生活习惯等,不同人群发病及表现等有差异且需注意鉴别和护理。
一、定义与病因
1.毛囊炎
是毛囊发生的炎症反应,可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如马拉色菌等)感染引起,也可因皮肤损伤、搔抓等因素诱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皮肤清洁、多汗等情况会增加患病风险,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绝对显著差异主要与个人皮肤状况及生活习惯相关。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细菌可侵入毛囊引起局部炎症,常见于头皮、颈部、臀部等部位,皮肤有微小破损时易受感染。
2.痘痘
医学上称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异常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有关,青春期人群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发病率相对较高,当然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病,生活中高糖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会加重病情,男性和女性在青春期等阶段发病情况受激素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比如青春期时雄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若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皮脂排出受阻,就容易形成痤疮。
二、临床表现
1.毛囊炎
典型表现为毛囊周围出现红色丘疹,可伴有疼痛,丘疹中心有时可见毛发贯穿,皮疹可单发或多发。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脓疱,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可结痂,一般愈合后不留瘢痕,但如果发生在头皮且炎症较严重可能影响毛发再生。不同部位的毛囊炎表现略有差异,如头皮毛囊炎可能伴有头皮瘙痒等不适。
婴幼儿皮肤娇嫩,发生毛囊炎时更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因为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感染易扩散。
2.痘痘
表现多样,有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为白色小丘疹,不易挤出内容物;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是堵塞在毛囊口的皮脂氧化后形成的黑色小丘疹,可挤出脂栓;还可有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痤疮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炎症明显时可伴有疼痛,病情严重者愈合后可能留下瘢痕或色素沉着,对患者的心理和外观影响较大,尤其是青少年患者。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痤疮对其心理影响更为突出,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给予正确的皮肤护理指导。
三、诊断与鉴别
1.毛囊炎
医生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毛囊周围的红色丘疹、脓疱等典型症状来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取脓疱内容物进行细菌或真菌涂片、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需与疖肿等疾病鉴别,疖肿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变范围往往比毛囊炎更大,红肿热痛更明显,中心可有脓栓。
对于儿童患者,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虫咬性皮炎等鉴别,虫咬性皮炎多有明确的昆虫叮咬史,皮疹多为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等不同表现。
2.痘痘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病情发展等情况综合诊断。需与酒渣鼻等疾病鉴别,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主要表现为面部中央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伴有丘疹、脓疱等,病程慢性,与痤疮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一定区别。
在诊断痤疮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特点,儿童痤疮与成人痤疮在病因、表现等方面有差异,需仔细区分。
四、治疗与预防
1.毛囊炎
治疗上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预防方面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损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婴幼儿皮肤护理要轻柔,选择温和的洗浴产品,保持皮肤干爽,若有皮肤破损及时处理。
2.痘痘
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方案,轻度痤疮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化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等;重度痤疮可能需要口服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一定副作用,使用需谨慎。预防上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保持皮肤清洁,对于青春期人群要正确认识痤疮,避免挤压痘痘以防感染扩散和留疤。
青少年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正确对待痤疮带来的外观影响,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