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不宁是什么症状
心悸不宁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或心慌感,表现为心率偏离正常范围或节律异常,常见生理性因素有剧烈运动等,病理性因素有冠心病等,伴随胸痛可能提示冠心病等,伴随呼吸困难可能与心力衰竭等相关,评估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是生理性因素致的通过休息等缓解,病理性因素致的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常见引发心悸不宁的因素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都可能出现心悸不宁。比如剧烈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脏会加快搏动来满足机体需求,从而导致心悸;精神高度紧张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引起心脏跳动异常的感觉。不同年龄人群对这些因素的反应可能不同,年轻人相对更易因运动或饮用含咖啡因饮品出现心悸,而老年人可能对精神紧张更为敏感。
病理性因素:多种疾病可导致心悸不宁,如心血管疾病中的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会引发心悸;心律失常性疾病,像心房颤动,心脏跳动节律完全紊乱,患者会有明显的心慌不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也常出现心悸症状。不同性别在疾病易感性上有差异,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内分泌变化,更易出现因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心悸不宁;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就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更易并发心悸情况。
心悸不宁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伴随胸痛:若心悸不宁同时伴有胸痛,可能提示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除了心悸还可能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心肌炎患者在心悸的同时,也可能有胸痛表现,且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的胸痛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心肌炎引发的胸痛可能表述不清晰,更多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耐量下降等,而成年人胸痛相对更易被察觉。
伴随呼吸困难:当心悸不宁伴有呼吸困难时,可能与心力衰竭、肺栓塞等疾病相关。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肺循环淤血,会出现心悸且呼吸费力的情况;肺栓塞时,肺动脉堵塞导致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也会表现为心悸并伴有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发绀等表现。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出现这种伴随症状时更应警惕严重疾病的可能,需及时就医排查。
心悸不宁的评估与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听诊了解心率、心律情况,比如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还会检查血压,评估血压是否正常,因为血压异常也可能与心悸不宁相关。不同性别在体格检查时需注意的细节略有不同,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进行体格检查时,需向医生说明情况,避免因特殊生理状态影响检查结果的判断。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手段,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如能明确是否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疾病。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提高心悸不宁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实验室检查方面,会检测甲状腺功能,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引发心悸的常见原因之一;还会检查心肌酶谱等,以排查心肌是否受损,像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谱会有异常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时需更加注意操作的轻柔与配合度,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心悸不宁的处理原则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对于因运动、精神紧张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悸不宁,一般通过休息、平复情绪、避免饮用刺激性饮品等方式可缓解。比如停止剧烈运动,找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平复紧张情绪后,心悸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不同年龄人群的休息方式可有所调整,儿童可能需要家长陪伴安抚来缓解紧张情绪,老年人休息时要注意环境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
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心悸不宁,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改善冠脉循环的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具体类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需进行抗甲状腺治疗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出现心悸不宁,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进行处理,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老年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时,治疗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