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真菌感染用什么药
抗真菌药物分为外用和口服两类,特殊人群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外用抗真菌药包括唑类(如克霉唑、咪康唑等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萘替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及其他类(如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口服抗真菌药有唑类(如伊曲康唑用于严重顽固感染,伏立康唑一般非一线用药)、丙烯胺类(特比萘芬口服可治甲癣)、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用于特殊耐药感染)。特殊人群中,儿童选刺激性小的外用药并严控剂量范围,口服需谨慎;孕妇除非必要一般不用,哺乳期用药需暂停哺乳;老年人用口服药要依肾功能调剂量并监测肝肾功能;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肝肾功能不全者谨慎选药并监测指标。
一、外用抗真菌药物
1.唑类:这类药物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常见的有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等。克霉唑适用于多种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咪康唑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均有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股癣、足癣等;酮康唑对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联苯苄唑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对皮肤癣菌和酵母菌等均有效,一般用于体股癣、手足癣等。
2.丙烯胺类:通过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膜损伤而死亡。常见药物有特比萘芬、萘替芬等。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常用于治疗体癣、股癣、手足癣等;萘替芬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有抗菌活性,可用于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3.其他类:如阿莫罗芬,能干扰真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病;环吡酮胺能渗透进入角质层,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手足癣、体股癣等。
二、口服抗真菌药物
1.唑类:如伊曲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均有效。适用于治疗一些严重或顽固的皮肤真菌感染,如广泛的体股癣、手足癣等。伏立康唑也属于唑类抗真菌药,对多种真菌有抗菌活性,但因其副作用相对较多,一般不作为皮肤真菌感染的一线用药,常用于对其他抗真菌药耐药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2.丙烯胺类:特比萘芬除了外用剂型,口服制剂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尤其适用于皮肤癣菌引起的指甲感染(甲癣),口服后能在甲板中达到较高浓度,有效杀灭真菌。
3.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主要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对其他抗真菌药耐药的皮肤真菌感染,在医生评估后也可能会考虑使用。
三、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外用抗真菌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并且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范围,避免大面积使用。对于口服抗真菌药物,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使用需谨慎,只有在病情严重且外用药物治疗无效时,在医生密切监测下才可考虑使用。例如特比萘芬,2岁以上儿童才可根据体重计算使用剂量;伊曲康唑在儿童中的使用也需根据具体病情和年龄谨慎评估。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使用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除非病情严重且利大于弊,一般不建议使用。唑类药物中,克霉唑、咪康唑等外用制剂相对较为安全,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应避免使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部分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潜在风险,如需用药,应暂停哺乳。
3.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外用药物一般相对安全,但使用过程中也需注意观察皮肤有无不良反应。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皮肤真菌感染的风险较高且治疗相对困难。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需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论是外用还是口服抗真菌药物,都需要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例如,伊曲康唑在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应避免使用;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某些抗真菌药物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